天宫乡位于阆中古城西南面,距离阆中古城17公里,东邻柏垭镇、金鱼乡,南连南部县万年垭,西接天林乡,北邻飞凤镇。
天宫乡,因场头有天宫院而名,清咸丰年间为隆山乡,因古时此地有隆山驿而名,又称隆山场、天宫院场。光绪三十四年 (1908)为三区将军庙场,后属将军乡,1971年为天宫人民公社,1985年改为天宫乡。
天宫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天宫乡宝珠村塘坊岭在汉代时期是充国县所在地。《阆中县志》载: “东汉初,省入阆中县。和帝永元二年复置充国县。”《后汉书·郡国志》:“充国,永元二年分阆中置。”宝珠村在阆州锦屏驿、隆山驿与新井、柳边驿之间的驿道上。1986年7月,经四川省文物普查,在此处长约1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河岸台地上,汉砖、汉瓦、汉陶碎片,俯拾即是。经确定为汉城遗址。五里台山上有古汉墓群。塘坊岭周围有碑凳地、老爷堡、石碑垭及当时接圣旨的迎恩楼。在烟灯山有当时传达军情的烽火台。
天宫乡最有名的是,此处有唐代精通星象之术的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的陵寝。袁天罡是成都人,在唐朝为火井令,专司地理之职;李淳风是陕西岐州雍县人,为唐朝太史令,专司天文之职,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据说二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善观风水,能测王气。晚年为寻找一块灵魂寄托之地,千辛万苦,翻山寻脉,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理想之地—— “天宫”,遂定居阆中,在此观天测地,著书立说,死后相继葬于此地。李淳风墓位于五里台山中央,墓高1.5米,旁有淳风洞,洞外立石碑,上书:“唐太史令李淳风之墓”。袁天罡墓背枕观稼山壁,墓前立石碑,上书:“唐火井令袁天罡之墓”。墓地 “龙、砂、水、穴、向”五大要素齐全,墓前广阔平坦,两边砂山夹迎,二水在明堂中汇入凤鸣河。(www.daowen.com)
观稼山下有天宫院。此院坐落在红山、庙山、兰家山、观稼山、烟筒山、马鞍山、五里山等九山环拱之中心,俗称 “九龙捧圣”。传唐袁天罡、李淳风在此观天测地,故建寺以纪念。寺内原有万年台、牛王亭、正殿、观音殿、行王殿、药王殿、吕祖殿等。天宫院始建于唐,元天顺元年 (1328)重建,明成化年间续修。清雍正四年 (1726)书 “光澄镜”匾额。光绪二年 (1876)续修山门亭子楼。现天宫院主要建筑正殿与观音殿保存完好,整个格局犹存。
天宫乡地处古阆中至成都的交通要道。乡境内有隆山驿 (龙山驿),传蜀汉先主刘备曾在此住过,故而得名。隆山马驿,明嘉靖 《保宁府志》云:“(隆山驿)在府城南四十里,旗军一百一十二名,驴马十匹头,铺陈二十副。”王士祯书为 “龙山驿”。清初撤驿,改为隆山铺。今存街道房层、石基及驿道残迹。
天宫乡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风景名胜区的第二核心景区,具有典型的风水文化内涵。现已有 “走进天宫院”文化主题系列宣传品,如展示八卦含义的 “八卦书签”,结合罗盘广场 “龙凤转天椅”游戏开发的 “转罗盘,知卦意”——卦意详解单,展示天宫历史、建筑、风水、民俗、旅游于一体的学术论文集 《秘境天宫》,集景区诗歌、散文、神话传说、碑文于一体的 《轶韵天宫》,为景区文艺展演创作的集戏剧、快板、灯戏、歌曲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 《演艺天宫》,为推背园、称骨塔、罗盘广场三处景观量身制作的 《推背图》《天罡神数称骨》《六十四卦》精美宣传画册等。天宫乡名木古树众多,风光绮丽,环境优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坐落乡内,是旅游度假胜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