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镇位于嘉陵江南岸,与阆中古城一江之隔,东接七里镇,西连飞凤镇,北倚嘉陵江,南邻双龙镇。
江南镇在宋代为南津镇,明代归淳风乡管辖。民国29年 (1940),置一区天鞍乡,因锦屏山如天然马鞍而得名,1951年改为锦屏乡,1961年改为锦屏人民公社,1967年改为挺进人民公社,1984年复为天鞍乡。1989年1月,撤销天鞍乡,建立江南镇。
南津关古为秦入蜀的孔道,俗称 “水陆双驿”,又有 “川北锁钥”之称。古代阆中陆驿站分北、南、东、西四路。据嘉庆 《四川通志》载:“锦屏驿在县东富春门外,隆山驿在县南六十里,双山驿在县北十五里,紫石驿在县北一百四十里,水站原设站船三支均裁汰。”明嘉靖 《保宁府志》载,阆城置锦屏水马驿,亦为总铺。县境驿铺:正南路,出南津关经隆山驿、西水铺 (今西河塘)、白福场至枣碧达潼川府 (今三台县)。《阆中县志》载:“南津关,在江南岸,位于锦屏山与黄花山之间,两山对峙如门,为去省会通衢。”清《保宁府志》载:“南津关在江南岸,两山对峙如门,古有关久废,嘉庆十六年川北道黎学锦复设。”如此多的水陆驿站 (铺)和关门的设置,证明南津关在地理形态上确属一重要关隘。
古时在南津关下临江边,有连峰楼与临江楼并峙,两楼一底,约高17米,与华光楼同形,楼顶为歇山式,建于明代,毁于1933年,现已恢复。此外,《阆中县志》载,有白玉观在南津关街内,建于清代,曾经为锦屏乡驻地,现寺观建筑尚存。旧时南津关东有奎星楼,据民国15年 (1926)《阆中县志》载:“奎星楼在嘉陵江南岸黄华山上。旧有奎星阁,清嘉庆十三年川北道黎学锦拆移城中建中天楼。迄光绪戊子,川北道黄槐森因其遗址重建层楼,到光绪十四年川北道黄槐森又就原址重建层楼时相隔80年。”该楼从光绪十四年 (1888)修成,到1970年又遭拆毁仅存82年,再经18年后于1988年再次重建,新楼为四层琉璃高楼,楼高23米,并配建四合院,雄伟壮丽,倍逾往昔。
南津关背傍锦屏山,山上林木葱茏,曲径通幽,有八仙洞、吕祖殿、张宪祠、杜少陵祠、三贤祠、锦屏阁等祠堂楼阁。其中,特别值得记述的是张宪祠。
张宪,南宋阆中县 (今阆中市江南镇阆南桥村张家花园)人,岳飞部将、女婿。从小习文练武,六艺精熟。弱冠从军岳飞麾下,骁勇绝伦。每有攻战,常与岳云率部先行。曾大破曹成、郝政,平定湖北荆、襄一带的叛乱,收复河南随县、邓州,以功授副都统制。宋绍兴十年 (1140),金人背盟入侵中原。岳飞在京西大败金兵,派张宪率军进击金韩常于颍昌,收复淮宁府,又击败陈州之敌,连战皆捷。金兀术屯兵临颍,杨再兴率军与兀术猝然相遇,拼死与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张宪率军赶到,破其精兵八千,兀术夜遁。岳飞大军遂乘胜追击,中原大振。此时,秦桧与金人媾和,朝廷命岳飞班师,张宪还守镇江。后秦桧诬陷岳飞谋反,岳飞、岳云父子及张宪相继入狱,被害风波亭。(www.daowen.com)
宋孝宗乾道元年 (1165)追封张宪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宁宗嘉泰四年 (1204),又追赠宁远军承宣使。其后,又追谥烈文侯。清嘉庆十六年 (1811),川北道黎学锦在南津关竖 “宋张烈文侯故里”碑,又在锦屏山东麓的连峰楼左侧建 “张烈文侯祠”。后损毁。1985年,在锦屏山重建张宪祠并塑张宪遗像。门前有 “佐岳王图复兴功臣同祸莫须有,祀强魂仰祠宇遗像传神阿堵中”对联一副。正殿对联为:“佐少保力战中原,果能痛饮黄龙,知公必在;共西湖同存庙貌,纵令深诛白铁,遗恨难消。”两对联高度概括了张宪一生功勋和遗恨。
江南镇驻地南津关处,有大石文化遗迹。据 《四川通志》载,“剑石,在阆中真武庙池,石长丈余,挺然斜倚,其形如剑”。又阆南大桥中心小学 (南津关)外荒地中共存石笋三株,并列成行,其首株高144厘米;次者出土高62厘米,其顶被毁,末者出土高66厘米。
旧时南津关南有锦屏五凤坊 (纪念刘敞、刘芷、刘光辉、刘光义、刘元凯),为明代所竖,已废。
江南镇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与市区一桥相通,现为四川省技术综合开发示范镇及省级试点小城镇、南充市伏季水果基地镇、阆中市蔬菜基地镇、南充市 “百强乡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