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彭城古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

彭城古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彭城镇位于嘉陵江西岸,地处阆中南部,距古城11公里。彭城镇历史悠久,是南充地区起源最早的古镇之一。据考,彭人殷商时在此建立彭国,其都城在今彭城。据考,慈凫乡在今彭城、双龙、七里三乡镇一带。彭城镇历史久远,历史遗存丰富,其中以圆觉寺和千佛岩最为有名。佛像刻于嘉陵江流经双龙镇、彭城镇间西折而南之峭岩上,有大小20余窟。故彭城镇有 “上席不吃肥水坨,等于没把筵席坐”之说。彭城镇还有 “撞亲对赛”习俗。

彭城古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

彭城镇位于嘉陵江西岸,地处阆中南部,距古城11公里。西接柏垭镇,东枕嘉陵江,北傍双龙镇,南邻南部县,素有 “阆中南大门”之称。

彭城镇历史悠久,是南充地区起源最早的古镇之一。

当代史学家董其祥指出,巴人未入四川之前,川东北居住的民族为彭族。《尚书·牧誓》载有 “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族,其中彭族分布在阆中的 “彭道将池”。蒙默在 《南方民族史论集》中载:“《汉书·地理志》载,阆中有 ‘彭道将池’‘彭道鱼池’,《续汉郡国志》刘注引 《三巴记》《华阳国志·巴志》皆载阆中有 ‘彭池大泽’,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彭人所居有彭名之证的。”据考,彭人殷商时在此建立彭国,其都城在今彭城。

西汉时期,彭城属慈凫乡。据 《华阳国志·巴志》载:“(范目)徙封阆中慈 (凫)乡侯。”《蜀都赋》李善注引 《风俗通》“(汉高祖)封目为慈凫乡侯”。据考,慈凫乡在今彭城、双龙、七里三乡镇一带。据传,明代在彭城坝还建有慈凫侯庙。

彭城镇历史久远,历史遗存丰富,其中以圆觉寺和千佛岩最为有名。

据 《阆中县志》载:圆觉寺,在城南30余里彭城坝赐绯山麓。唐建,后毁于火,明洪武七年 (1374)重建。圆觉寺原有山门、藏经楼、中殿、厢房、禅房等,历来有京僧来寺住持。寺内旧藏 《华严经》80卷,为明景泰四年(1453)杨普明以绵茧蓝黑色纸 (俗称高丽纸),用黄金粉书成,字体端庄有度,世人称 “渍沙藏经”,历来为鉴赏家重视,现散及国内外。圆觉寺今仅存大殿和禅房,大殿为双重檐歇山式屋顶,檐下用六铺作斗拱,斗拱用材有度。据民间传,先有 “圆觉”后有 “昭觉”,即当时工匠们建成阆中圆觉寺后,再到成都建造昭觉寺。圆觉寺香火鼎盛时有僧百余人,有九湾十八塔。寺正殿左侧装有星神车一架,人立其上,用力推动其车旋转不已,久而后定,以所定为向,占岁星之吉凶。

千佛岩,在彭城镇嘉陵江边。佛像刻于嘉陵江流经双龙镇、彭城镇间西折而南之峭岩上,有大小20余窟。佛像千余尊,高者五尺,小者七八寸,或坐或立,其神态各异,佛像为宋代风格,石质坚硬,千年来其形态栩栩如生,但在民国年间以修筑潼保马路 (梓潼保宁)有所损毁,其后加宽马路而削岩,其像全毁。(www.daowen.com)

彭城千佛岩一带,自然风光秀美:山上高丘峭崖,松柏叠翠;山下江水如黛,阡陌纵横。此外彭城还有界牌庙,位于现界牌村,为阆中与南部两县交界处所修的小庙,立有界牌。清代所建,现已废。

彭城镇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在除夕之夜,家里的主人在子夜都有去抢 “金水”的习俗。抢得越多预示着新一年越发财,此俗延续至今。

彭城人办筵席讲究 “九碗加一品”(品,类似汤钵的大碗)的习俗。其核心内容就是看席上的 “三酥”(酥肉)、“两坨”(肥水坨子肉)如何。肥水坨子肉用料讲究,选猪身上最肥的肉 (宝肋肉)拉成条,焯水去油后加调料上色,再切成四方齐整的坨子 (1斤肉最多切8坨),装碗。一碗8坨,上覆冬菜、豆豉等,入笼大火蒸熟,上桌时反扣于碗,肉显其上,油浸汪亮,是为席上最后一道主菜,吃起来肥而不腻、喷香可口。故彭城镇有 “上席不吃肥水坨,等于没把筵席坐”之说。

彭城镇还有 “撞亲对赛”习俗。民间结婚在迎亲的路上,若遇上 “撞亲”,即两支送亲队伍 (花轿)相向而行的现象,谁给谁让路呢? 以 “对赛”而定。先是吹鼓手对垒,谁唢呐曲牌多吹得又好谁就先走。要是双方吹得不分胜负,便由双方伴娘对歌,谁唱得多唱得好谁先走,以增添迎亲的热闹气氛。这种民风民俗在川北独具一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