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阆中保宁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码头,名胜古迹众多

阆中保宁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码头,名胜古迹众多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阆中,其主城区就在保宁镇。秦灭巴蜀后置阆中县,县治在今保宁镇。保宁镇群山四合,江围三面,七关固护。阆中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保宁镇内名胜古迹甚多,难以胜记,主要有汉桓侯祠、贡院和华光楼。华光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名镇江楼。保宁镇也是宗教圣地,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于是,保宁镇便成了四教俱全之地。清末,天主教和基督教相继传入保宁。保宁镇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名士乡贤众多。

阆中保宁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码头,名胜古迹众多

保宁

阆中市保宁镇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位于南充市北面,距南充城区约100公里,濒临嘉陵江东岸,北邻石子乡,西靠垭口乡,南接七里镇,东与河溪镇相连。它因五代后唐置保宁军,元代为保宁府治地而得名,历代均为阆中城关。有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阆中,其主城区就在保宁镇。

保宁镇历史悠久。《华阳国志·巴志》云,“巴子时虽都江州 (今重庆),或治垫江 (今合川),或治平都 (今丰都),后治阆中”,故阆中为巴子国后期的别都。秦灭巴蜀后置阆中县,县治在今保宁镇。唐代治地虽曾三徙,但未超出阆中地域范围,历代为郡、州、府、道、县治地。光绪三十四年 (1908)为城一区 (在城),民国25年 (1936)为一区 (城厢)城厢联保,1951年为阆中县第一区人民政府,1952年为城关区,1954年改为城关区公所,1958年改为城关镇,1981年复名为保宁镇。

保宁镇扼水陆交通要冲:嘉陵江航运上至广元,下达重庆;省公路干道,北通广元,南达南充,西至剑阁,东到巴中。全镇三面环水,北依蟠龙山麓,地理形胜,有川北重镇和 “川北锁钥”之名。

保宁镇群山四合,江围三面,七关固护。镇内保存有1.8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和民居院落,有90余条街道和众多的历史遗存。在古民居中,有重点保护院落近百座,一般院落上千座,主要为明清建筑,歇山单檐式木质穿斗结构,四合院比邻相连,青瓦粉墙,雕花门窗。院落方位因势利导,多有讲究,或坐北朝南,或坐东朝西,以纳光避寒;或靠山面水,或接水迎山,以藏风聚气。院落布局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有长方形 (长命富贵)、串珠式 (珠玉满堂)、品字形 (官高一品)、多字形 (多子多福)等式样,还有 “一颗印”“倒开门”,等等。

阆中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保宁镇内名胜古迹甚多,难以胜记,主要有汉桓侯祠、贡院和华光楼。

汉桓侯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张飞庙,明代又叫雄威庙,位于镇西街北侧,是川东北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保宁地处川陕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大将在此镇守7年。据唐阆州刺史崔善 《新建巴西太守张桓侯祠记》,章武元年 (221),张飞死后即建起桓侯祠,虽遭兵火毁坏,但屡毁屡建,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贡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考棚,位于学道街北侧,是科举时代士子应试的考场。清顺治九年 (1652)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并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现保存完好。此外还有府学 (及府学署)、县学 (及县学署)、三陈书院、锦屏书院、月岩书院、云屏书院等多处学府书院。(www.daowen.com)

华光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名镇江楼。位于上华街和下华街之间,紧靠嘉陵江岸。此楼建于唐代,楼虽屡毁屡建,却原址不移,现保存完好,是阆中古城的标志性楼阁。镇内还有凤凰楼、中天楼、占星台、观星台、观星楼、财神楼、滕王阁、会府、陕西会馆、浙江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楼堂亭园、会府会馆。

保宁镇历代衙署街坊甚多。据明嘉靖 《保宁府志》载,明以前及明代,阆中城建有保宁府、抚按行台、学院行署、布政分司、分巡川北兵备道署 (后称道台衙门)、按察分司、安绵兵备道保宁行辕、阆中县署等官署衙门。清代建有川北镇总兵署 (镇台衙门)。《保宁府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保宁有街39条,牌坊52座,有三状元坊、开科解元坊、父子联芳坊、锦屏五凤坊、黄门司谏坊等,到清代时,保宁有街49条,其中纪念阆中历史人物的街有三陈街、状元街、管星街等,清代亦有状元坊。现街巷大部尚存,牌坊几乎全毁。

保宁镇是中国古代天文研究之地,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我国古代群星璀璨的民间天文研究中心。西汉落下闳是世界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创制了 《太初历》,定孟春正月初一为新年第一天,故后人称其为 “春节老人”。到西汉末,阆中又出现了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天文学家。三国时,又出现了周舒、周群、周臣祖孙三代天文学家。到唐代,著名星象学家袁天罡、李淳风专程来阆中研究天文地理。阆中人成为天下天文学家的向往之地。

保宁镇也是宗教圣地,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汉、唐以降,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又相继传入。于是,保宁镇便成了四教俱全之地。东汉道教张道陵立二十四治,阆中为下八治之首,阆中纯阳洞、唐福音观、石室观、东岳殿、南岳殿、碧玉楼 (过街楼)等都是当时道教活动的地方。佛教在唐代就传入阆中,建有若干寺庙摩崖造像,其中以城区江对岸大像山中的大佛石刻造像最为有名。现保宁镇内有佛教协会,有居士数百人,分别活动在唐代所建开元寺、圆觉寺、永安寺、东岩寺、北岩寺,明代所建观音寺、净圣庵 (净圣寺)、长青寺等佛寺之中。清初伊斯兰教传入阆中保宁,城内有清真寺两处,一处建于清康熙八年 (1669),称老寺,一处建于清光绪元年 (1875),称东寺。康熙二十三年 (1684),穆罕默德第29世裔孙、沙特阿拉伯人华哲·阿卜董拉希 (即西来上人)到中国,先后在甘肃河州 (今临夏)、陕西汉中传教,后到保宁传教,殁于阆中,其弟子建墓地和 “久照亭”以纪念,又称 “巴巴寺”(“巴巴”乃阿拉伯语,即 “祖先”或 “祖师”),该寺由河州、汉中等地阿訇轮流守护,已历300多年。清末,天主教和基督教相继传入保宁。光绪八年 (1882),法国神甫在城内学道街购置地产,建修天主教堂。光绪十四年 (1888),又将状元府改建为天主教堂,现教堂保存完好。光绪二十一年 (1895),基督教会会督盖士礼在城内郎家拐街修建了第一座基督教礼拜堂——三一堂。光绪三十四年 (1908)盖士礼又在城内杨天井街修建了第二座教堂,至今保存完好,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宁镇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名士乡贤众多。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在《巴蜀古史论述》里说:“《常志》卷十二载巴郡士女前汉十三人,其中十二人皆阆中人,江州仅一人,可见巴郡文化发达最早之地是阆中,武王封宗姬于巴自应在阆中。”阆中文史专家杨林由在 《科举制度述评》里说:“四川自唐开科举至清末废学兴学校,一千三百年间,得状元十九人,而阆中独有四人,为四川各县之冠。在唐为尹枢、尹极兄弟,在宋为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均同出一家,尤为罕见。”此外,还有前文提及的落下闳,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周舒、周群、周臣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以及张嶷、马忠、张宪等历代名将。

保宁镇是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传承着许多原生态民俗文化,有悠扬婉转的阆苑仙乐、独具特色的阆中皮影,具有 “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巴象鼓舞,原汁原味的秀才赶考、张飞巡城,乡味浓郁的川北婚嫁、阆中民歌、放河灯赛龙舟等民俗活动。特别是每年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集中展现了阆中极具古城特色的文化元素。

保宁镇有许多名优特产享誉省内外。如保宁醋、半夏粬、干牛肉、白糖蒸馍、压酒、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锭子锅盔、牛肉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等地方产品和名特小吃,承载着本土饮食文化的厚重,彰显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