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镇位于嘉陵区西南端,距区城45公里,流溪河绕场镇而过,河的右岸是现在的场镇,左岸平坝是古时县衙遗址,被称为 “县坝”,现建有金凤镇小学校。金凤镇东与龙岭镇接壤,南邻华兴乡,西靠白家乡,北连安平镇、盐溪乡。
金凤镇原名流溪寺,唐代时,系流溪县县治所在地。明代以境内有金鸡沟和凤凰山而得名金凤场。清宣统二年 (1910),以流溪寺置金凤乡,全乡辖11个保。1950年成立金凤乡人民政府,改保为村,同时在金凤场设金凤区治所;1958年成立金凤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为创新公社;1971年复名原名;1986年撤乡建立金凤镇至今。
镇内属丘陵宽谷地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铜罐岩最高,海拔530米,流溪河最低,海拔283.6米。流溪河由西经镇南流过境。
流溪县故城遗址,在金凤镇的北边,位于今流溪寺村,总面积25亩,与金凤镇隔流溪河相望。遗址现为耕地。流溪河的河漫滩上,常出现遗物,多为唐宋陶瓷残片。在流溪河下游,距县坝约300米处,即金凤镇场尾观音坝的表土和河漫滩上,亦有与县坝所见遗物相同的唐宋陶瓷残片被发现。
追溯县坝的由来,其来源悠久曲折。早在唐开耀元年 (681),这里曾是流溪县的县衙所在地。后因人口稀少,宋熙宁六年 (1073),流溪县并入南充县。南宋绍兴二十七年 (1157),复置流溪县,隶果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流溪县并入西充县,后再未恢复。其间,两建两撤,历经600多年的历史沧桑,流溪县最终未能保存下来,但 “县坝”的名字却留传至今。
古流溪寺是金凤镇的中心建筑。现金凤镇政府所在处,即古流溪寺遗址。清乾隆年间,场镇富商士绅请书法家书刻有长1.4米、宽0.8米的木匾,上雕 “古流溪县”四个镏金楷书字,悬挂在古流溪寺的正门门额。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木匾尚存,后来不知所终。
除古流溪寺寺外,金凤镇还有其他古建筑遗址。尚军坝,为古时驻军屯兵的地方,其位置在县坝的左侧 (高穴寺村)。尚军坝是旧时到顺庆城的必经之路。此外,场镇周边,在沙坝村牧羊沟,有丞相坟。在胡家坝和观音坝两村,各有一座字库塔 (亦称字库),塔为三角形状,高有五六米,1958年 “大跃进”期间被拆毁。(www.daowen.com)
旧时,金凤镇上的老街只是一条长三四百米的正街,所有商家店铺、茶馆客栈之类,都分布在这条正街上。正街的建筑,大多是穿斗木质结构的街房,盖的是小青瓦。古流溪寺的两旁,有两条街巷。左边小街长近百米,摆有很多的吃食摊点,名曰好吃街;右边水巷子,长有百余米,有口千年古井,全场镇饮用水都在这里汲取。
在古流溪寺正对面,有一个万年台 (戏楼),戏楼分两层,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台上演戏,台下过人。凡来金凤镇赶场的人们,进出都走戏楼脚下。环围金凤镇有五座山,进出有五条路——白家乡、福圣沟、金鸡沟村、安福乡和飞龙 (龙岭)镇各有一条路,共五条路。金凤镇是个马槽形,戏台口是进场的唯一通道 (戏台为来往封口),凡赶场的人,从五条路来,都要经过戏台口方能入场镇,故人称 “五马归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金凤区公所的办公处,系广教寺故址,还存有一处清代建筑 “玉皇楼”。可惜后来被毁。
金凤镇的传说颇多。据说,古流溪寺院内,有三棵古黄桷树,有几人合抱之粗,黄桷树下的一口水井,传说此井通往东海,井里住着一头犀牛,井水终年不干,后因刘海戏蟾登仙,犀牛跑了,恐引来齐天洪水。为避免殃及百姓,县官下令填平此井,并用九层大石头将井口封死,从此再也看不到此井,只见封井巨石,人在石上用力踩踏,便能听到 “咚咚”的空响声。
木桥田村后山,被称为桅杆山,因此地出了一位 “文盖巴蜀”的秀才王怀朗,其受到知府大人表彰,当地人曾在此为他立有一对 “桅杆”(又称 “石笔”),故取其名。此外,沙坝村有座斗牛山,传说古时有个神仙赶着四头猪从山上路过,被起早的村民识破,因泄露了天机,几头猪顿时化为斗牛状石头,故名斗牛山。
在金凤镇上街,对着凤凰山的凤凰颈的两侧,各有一口老井。传说两口老井是凤凰山上凤凰的两只眼睛。凤眼常明,井水常清;凤凰常舞,井水常流。这两口老井用条石箍砌而成,井壁呈方形,井口是圆形,井底泉水相通,水位一致。井深十多米,井水清澈透明,饮来略带甜味,用井水煮出来的饭清香可口。每到春、夏、秋三季,雨水丰沛,井水外溢。两口井除满足街上居民饮用外,还供金凤酒厂酿酒用水。水是酒之魂,“金凤白酒”能远近闻名,得益于老井中的甘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