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镇位于高坪区以东30公里处,螺溪河上游,毗邻蓬安、岳池两县。老场在螺溪河北岸。旧时在螺溪河中置跳礅以通南岸,故名 “跳礅坝”。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开始在南岸建街,将跳礅石撤去,改建为石桥。清宣统二年(1910)场绅李遇唐发现古场遗迹,遂将石桥更名为长乐桥,场镇更名为长乐场。1991年以前,长乐桥是国道318线上的主要桥梁,至今保留完整。
“长乐场,长乐长”,名不虚传。场上的打铁街、永康街、永兴街连成一条线,总长2000多米。这种长街起源于古驿道。长乐古时设有顺庆府通往川东北和湘鄂的驿站,后来房舍逐渐沿驿道而修,遂成长街布局。
长乐镇早期主要街道是打铁街和幸福街。打铁街长约400米,因有几家铁匠铺得名。铁匠铺主要生产镰刀、锄头、犁、耙等农具,除满足周边乡镇需要外,还远销蓬安、岳池等地。幸福街长400多米,宽4米,街道两旁有6个四合院,主要以小商贩为主,街尾有长乐老大桥与永康街相接。
此外还有横向街道两条,即北面的新街和南面的横街。新街约200米长,宽3米,再向北直通河边牛市坝。这里有农副产品市场,20世纪曾是南充县粮食交易的主要市场之一。
螺溪河畔长乐镇的部分房屋 (2013)
横街宽3米,长约500米。街尾是竹木交易市场。当场天竹子交易量3~5吨,木材销售量30~50立方米。民国时期,长乐的交易税收居南充县首位。
长乐人口最密集的是永康街,街长700多米,宽4米,现在还保留7个四合院,均为土木结构的小青瓦房。
古时长乐镇宫庙甚多。如三清庙、玉皇庙、白塔寺、禹王宫、万寿宫、财神庙、乾缘宫、毗卢寺等。
禹王宫坐落在打铁街,始建于清嘉庆乙丑年 (1805),由湖广移民建造。其建筑主体为三重四合院格局,以砖木为主,其砖头是现在砖的两倍大,上镌有 “禹王宫”字样。大门处建有高大精美的牌坊。门牌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 “长乐千古”;下联是 “顺庆万年”;横批是 “明德思远”。2007年被定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坐落在幸福街,建于清代,建造结构与禹王宫相似。
财神庙坐落在永康街,由于是同一时期的建筑,其建筑主体和结构与禹王宫、万寿宫相似。解放后被毁,遗址上现为万众华联超市。
乾缘宫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位于南北大街外,螺溪河转弯处,两面临水。内有几大宫殿,其中观音殿最有名。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损毁,近几年又开始重建。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和观音生日,朝拜者如云,香火旺盛。(www.daowen.com)
毗卢寺位于距回龙桥约200米的毗卢山上,始建于清朝末年,曾是长乐香火旺盛的寺庙之一。民国时期,长乐民主人士明小康出资在毗卢山下修建了学校,20世纪50年代初为南充县第五中学,现为长乐中学。毗卢寺现有部分古建筑保存完好。
长乐古镇民风淳厚,民俗丰富,其中以祝寿、婚嫁、丧葬习俗较有特色。
祝寿:长乐人一般男女满六十岁时,就要 “做大生”,并邀请来亲戚朋友祝贺。寿星子女各司其职:儿子负责接待客人、安排酒水;出嫁的女儿负责给寿星置办衣帽鞋袜,其女操办的礼品必须用竹制的 “盒”装好后抬到父母家,称为 “抬盒”。盒内除衣帽鞋袜外,另有烟酒鞭炮,特别是要送一个或几个大糍粑,是长乐祝寿的特色。盒内所有物品都用红线或红绳捆好,以示吉利。祝寿时鸣放鞭炮,寿星和配偶坐在堂屋上方,晚辈依次拜寿,送上红包。拜完开席,客人酒足饭饱方归。
婚嫁:长乐的婚嫁风俗很有特色,男方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中午开始办酒席,客人陆续到来,这叫 “起轿酒”。下午男方将女方约定的礼品糖果用盒抬到女方,并请锣鼓、唢呐和未婚女子随行,称 “男方秧歌队”。男方抬的盒内,除糖果和烟酒外,还有半边猪 (不取骨,且必须有尾巴)、一只公鸡、一只鸭子。鸭子则要在第二天随新娘子又抬回男方。女方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举行 “坐歌堂”仪式,亲戚朋友相聚一堂,听新娘哭嫁,唱嫁歌。坐歌堂开始时,新娘子随同几个伴娘 (也称 “女方秧歌队”)从里屋走到堂屋。堂屋正中桌子上放一口箱子,用于遮住新嫁娘的脸。新嫁娘坐正中,男女双方的秧歌队坐两旁。主持人宣布坐歌堂仪式开始时鸣放鞭炮,接着就是唱歌。在场的不论男女老少,谁想唱就唱。主人会给每个参与的人发几元歌堂钱(此钱由男方出)。坐歌堂一般要唱到子时才停止。
丧葬:长乐的丧葬习俗较为繁多。老人弥留之际,亲人跪膝前,聆听遗嘱,守候落气。子女不管在外多远,不管在干什么,能赶回家的都要赶回,叫作 “接气送终”。气断即烧纸钱鸣鞭炮,称为 “落气钱”“落气炮”。随后将死者净身整容,穿寿衣,一般穿4~6件衣服,有钱人家也可以穿10件以上,有的还裹以白绫。入棺,放置堂屋正中,谓之 “寿终正寝”。而后,把棺材移到堂屋进门的右边。棺材摆放是有规矩的,老人未断气前棺材的大头朝向门外,小头朝向屋内;老人入棺材后,大头在内,小头朝外。其后设灵房,摆祭品,点地灯。子女披麻戴孝,日夜守灵,焚纸痛哭,并请阴阳先生择看出殡日期、埋葬地点,然后 “开路”做道场。出殡当日,先行发丧,放鞭炮。送葬时,幡播引路,主孝子捧灵牌走在前,灵柩随其后,接着按长幼排序,亲友随之。一路上边走边丢纸钱,称为撒 “引路钱”。燃放鞭炮,锣鼓唢呐齐鸣,送到墓地。安葬时有烧坑、下棺、祈祷、掩土、哭哀等仪式,并烧纸钱、封包、灵房等葬品。葬后,每七天一祭,俗称 “烧七”,直至 “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长乐镇的其他民俗还有舞火龙、烧火龙,历史悠久。火龙由竹篾编制,由9~15节组成,最鼎盛时期镇上有11条火龙。每逢节日庆典镇上就要舞火龙、烧火龙,其中尤以元宵节最盛。舞者全身赤裸,仅穿一条短裤,街两边民众对准舞者施放烟花,舞者腾挪跳跃,一边舞龙一边躲闪。最后在坝子里将龙点火焚烧,火光映红全镇,十分壮观。
长乐镇的饮食文化中,牛皮豆腐干很有名气,其制作工艺始于清光绪年间。其选优质黄豆,浸泡后磨成浆,滤渣,取汁烧沸,入瓦缸冷却后,加盐卤,再倒入滤布木箱中,榨去水分,又经过五香 (三奈、八角等)水煮后晾干,再上卤香和花椒油而制成。因其色黄、薄如牛皮,筋道亦如牛皮而得名,颇得民众青睐。
长乐牛市历来是川东北地区最大的耕牛交易市场,位于长乐镇新街尾端的牛市坝,占地3000多平方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开市,腊月二十四闭市。凡逢场天,春夏早上六点钟开市,下午六点钟才闭市。来自巴中、达县等地的牛贩子,就住在旅馆里等候逢场买卖耕牛。交易时,中人 (中介人)跟买卖双方在衣袖中用手指交谈。每个逢场天,可交易几百头甚至上千头耕牛。清朝至民国初年,牛市每年都要出厘金1200元作为团学基金。
长乐镇盛产竹子。竹席是长乐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竹席,其制作工艺非常考究。席子越薄越细,价格越高,产品畅销省内外。
长乐镇有古井两口,一口为潘家井,另一口是孙家井,掘于百年以前。两口井水质清澈甘甜,至今仍供镇上居民汲取饮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