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观镇:古镇码头,文化底蕴深厚,美食独具特色

东观镇:古镇码头,文化底蕴深厚,美食独具特色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观镇有螺溪河流经镇上。东观镇上最具古镇风情是半边街。东观镇古树古井遍布,惜乎大多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毁损。文化底蕴深厚的东观镇,从明代至今,涌现各类文化艺术人物数十人。此外,东观镇还有一批卓有造诣的书画、武术、曲艺等领域的民间文化艺人。东观镇的美食在川菜中独具特色,如豆腐、米豆腐、卤菜、二家山兔宴、东观辣子鸡等,闻名川内外。

东观镇:古镇码头,文化底蕴深厚,美食独具特色

高坪区东观镇位于南充市东部,距南充城区18公里,东邻南江乡,南靠二家乡、黄溪乡、万家乡,西接老君镇,北交走马乡。

东观镇原名街子坝,建于元末明初。明末遭兵燹而毁,清初重建,清雍正初兴场,以此地有古庙 “东观寺”而命名。清宣统二年 (1910)设东观乡,民国29年 (1940)实行新县制,改名东观镇。

东观镇有螺溪河流经镇上。民国18年 (1929)《新编南充县志》卷一载:“东观场,在治东六十里,跨螺溪岸,当顺 (庆)渠 (县)大道,为下东第一大镇。米、粮、纸、油、竹、木市并盛,篾器尤著名。铺户四百余家,市期三、六、九。”

螺溪河把东观镇分成东西两半,为方便两岸居民来往,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建了一座三洞石拱桥,名东观大桥。桥长89米,宽8米,高11米。桥两端树有高大的牌坊,牌坊上雕龙画凤,各书对联4副。桥西头有易家古茶楼、杨家酒馆,桥东头有明家茶楼。

连接东西两半场镇的东观大桥头 (2014)

东观镇的古街道,始建于元末明初,老街道纵横各七条,现大部分留存。横向 (南北向)主要街道有打铁街、新街、半边街、正街;纵向 (东南向)主要街道有老官街 (染坊街)、东观寺街、马路街。

最长的街是打铁街,在螺溪河东边,全长近1000米,宽8米,明清时期,有打铁店铺35家。民国时期,街上著名的老字号打铁铺有 “川利光”“益发”“舍利”“全利”“老盛利”“老协利”等,打制的各种铁器饮誉川东北一带。除铁器制品加工外,打铁街还有金银首饰加工、粮食加工、酒肆饮食等20余种行业。每个店铺悬挂的招幌在微风中飘拂,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发展成十里八乡最著名最繁华的一条街。

最短的街是老官街,始建于明朝中叶。老官街长300米,宽6米。街面青石板铺地,两边民居是四合院,雕花门窗。老官街最初名叫染坊街。据说,明代以前,螺溪河老官街段,水特别清澈,有人便在老官街开设土布染房,汲取河水漂涤。后因螺溪河堵塞,河水不畅,尘质较重,影响染布质量,染坊迁出。沿街就变为木纺锤、象棋、骨牌、麻将、刀把等小木器加工作坊。街上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染坊街,无染坊,将帅对阵打麻将。”

东观镇上最具古镇风情是半边街。街长500米,宽6米,街面青石板铺就,明末清初建成。此街的一边紧靠螺溪河,没有任何房屋建筑,铺面、民居只在街的另一边,故称半边街。旧时的半边街充斥着三教九流,聚集着各色艺人。最著名的有时装川剧大师刘怀绪、讲评书的张小策、卖膏药的王少楼、算命测字的奇巧灵、卖梨膏糖的小热昏等。(www.daowen.com)

另外正街、东观寺街、马路街,主要经营熟食、土陶、锅碗、白酒、土布、叶烟、药材、文具、粮食、竹木器、山货等。特别是马路街,它以大路为市,此路是通往广安、蓬安、仪陇达州等地的要道,客商云集。在20世纪50年代,马路街还留有多处外籍客商修建的堂所会馆。

东观古镇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宫观寺庙甚多。元末明初,镇上及周边建有二庙三宫八座寺,即华光庙、东观寺庙、禹王宫、地主宫、万寿宫、东观寺、西关寺、峰香寺、二家寺、元通寺、圣灯寺、龙隐寺、神仙寺。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朝拜寺庙的香客不断。在东观寺街一带的寺庙中,东观寺、禹王宫、圣灯寺的规制较为宏伟。

建于唐代的东观寺,后经历代培修,规模甚大,在现在的东观寺街10号处。据民国18年 (1929)《新编南充县志》载:“寺为唐建。宗治平,元至正,明嘉靖递有培修。”寺内保存的嘉靖二十七年 (1548)碑载:“大殿在元至顺年间重建,经明洪武、嘉靖培修。”该寺虽历经培修,但大殿的格式,仍保持着元代建筑风格。大殿全殿建于2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檐柱低于内柱1.5米,以石梯相连。殿顶为单檐歇式,檐下施六辅作斗拱。由于内柱配置用减柱造,使殿内空间更显宽大。殿内山墙上原绘有 《天龙八部图》,并有元至正戊子年 (1348)题记三则。寺庙中塑有佛祖、十八罗汉、观世音、四大天王等上百尊。20世纪50年代初,东观镇镇政府迁入寺内办公。现遗址上建有东观中心卫生院。

禹王宫在现东观镇打铁街3号处,于清乾隆五十二年 (1787)开建。整个禹王宫共三重殿,第一重是戏楼,第二重是抱厅,第三重是正殿。各殿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寺庙建筑风格。正面殿壁设有神龛,龛前的匾额上有 “地乎天成”几个大字,正中供奉禹王像。上方刻有赞颂大禹诗 《咏大禹》一首,诗云:“会稽山下禹王陵,疏浚河道九州通。三过家门而不入,只为天下众苍生。”20世纪50年代,禹王宫辟为木器市场。1958年,东观小学迁入。1976年,东观小学改为东观初级中学。虽多次大规模改建,但正殿仍一度威严耸立,遗憾的是后来终被全部拆除。

圣灯寺距东观场约两公里。该寺建于明末清初年间,寺庙依山而建有三重大殿,最雄伟壮观的是大雄宝殿。圣灯寺供有观音,每年前来参拜的香客信众络绎不绝。

东观镇古树古井遍布,惜乎大多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毁损。镇内现存百年以上树龄的黄桷树3棵,一棵在原地主宫内,一棵在原地主宫山门外,一棵在万福桥头。场内有古井3眼,一眼在万寿宫内,现仍保存完好。禹王宫内有两口龙井,井水清澈明亮,井水旺,传说是龙的两个眼睛,现已被毁,但在原井处仍有水涌出。

文化底蕴深厚的东观镇,从明代至今,涌现各类文化艺术人物数十人。其中著名川剧剧作家刘怀绪,别号三兆,生于1893年,系东观镇半边街人。早期曾带领川剧梨园戏班在南充、遂宁、重庆等地演出。在他主编、导演的多部川剧作品中,代表作有古装川戏 《望娘滩》、民国时期时装川剧 《哑夫与娇妻》,深受川剧界名家赞赏。他一生创作川剧剧本140多部,被誉为 “川剧界的莎士比亚”。他还培养了一批川剧人才,成为川北地区川剧中的名优。此外,东观镇还有一批卓有造诣的书画武术曲艺领域的民间文化艺人。

东观镇的美食在川菜中独具特色,如豆腐、米豆腐、卤菜、二家山兔宴、东观辣子鸡等,闻名川内外。东观辣子鸡始创于清朝末年李氏宗族,现传承人为李玉春。李玉春在祖传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发展,研制出 “蒸、炖、烧、炒”等辣子鸡系列,成为社会各界喜爱的辣子鸡菜品,现影响已辐射全川。由刘氏宗族创于清乾隆年间的二家山兔宴,现传承人为刘兴平,系东观镇二家寺村人。刘兴平经过长期研究,采用本地跑山兔肉为主料,用祖传秘方汇东西南北味,创制集一百单八菜的二家山兔宴全席,享誉四方,获得 “知名商标”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