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充龙门镇:古镇·码头,邮票首发仪式盛况!

南充龙门镇:古镇·码头,邮票首发仪式盛况!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元丰年间,龙门镇为南充县18镇之一。2000年8月,中国邮政总局在龙门镇举行了 《鲤鱼跃龙门》邮票首发仪式。龙门镇除了各条正街上的店家铺面,另外还有许多专业市场。龙门镇最繁华、最有知名度的一条古街是油坊街,民间历来有 “千年龙门镇,一条油坊街”之说。据史料记载,油坊街是形成龙门镇雏形的第一条街道,即龙门镇的 “母街”。龙门镇是菜籽油加工、近销及外运的主要集镇。龙门峡口外,江水深达75米,称龙门沱。

南充龙门镇:古镇·码头,邮票首发仪式盛况!

高坪区龙门镇是四川有名的古镇,位于南充市城区东北15公里处的嘉陵江东岸,其镇以地形得名,北邻江陵镇、东靠螺溪乡,南与小龙镇相连。

在龙门山与龙山寨 (又名宕渠山)之间,两岸峭壁对峙,其形如门,故称龙门。民国18年 《新修南充县志》卷二载:“龙门峡者,龙门场北之龙门山与江两岸之冯江寺、庞家寨山脉络衔接,豁然中断,屹立如门,阔六七丈,石壁高十余丈,俗称龙门是也。”龙门峡口石壁上,曾镌有清末张受谦的一副楹联:“峭壁起龙门,是充国雄关,嘉陵古画;通衢侔蜃市,有卫邦富庶,鲁邑弦歌。”

龙门镇老街一角 (2010)

传说龙门为大禹治水时开凿。唐韦应物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诗云:“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北宋元丰年间,龙门镇为南充县18镇之一。1950年3月,南充县人民政府迁往龙门镇,龙门成为县治古镇。1955年,龙门城关区更名为新民区,1956年改为龙门镇,1966年改名红卫镇,1971年恢复原名。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小集镇,后又被列为全国百强镇之一。

龙门镇是 “鲤鱼跃龙门”神话传说的发源地。2000年8月,中国邮政总局在龙门镇举行了 《鲤鱼跃龙门》邮票首发仪式。2006年,又发行特种邮票《龙门风光》一套。

从清末到1985年,龙门镇的街道格局基本未变,纵横各7条街。横向(东西向)有老街、河嘴街、炮台街、瘟祖街 (解放后更名为和平街)、油坊街、小油坊街、中心街;纵向 (南北向)有新正街、文凤街、大贤街、顺河街、鸡市街、盐市街、新米市街。新正街是全镇的商业中心,又名新街,位于镇正中,民国时期有店铺50多家。老街是龙门镇最早的街,因街道最初的店铺都是草房,故又称草坝场。最长的街是炮台街,长600米,宽6米,此街以制造鞭炮者居多,街上建有火神庙。火神庙每天早晚都有火炮制作者去敬香。最宽的街是油坊街,街道宽9.3米,长590米。街上以私人木机榨油为多。民国时期,每场都要运出10多吨土榨菜籽油到南充城区、重庆。最短的街是中心街,长15米,宽4.5米,因其位于新正街中段杨家面馆下方,故又称杨家巷子。此街虽短,但地理位置很重要,位于上码头、中码头和下码头的中心,是来往货物的主要通道。

旧时龙门镇街道上的店铺都是穿斗结构,小青瓦盖顶,一楼一底,楼上住人,楼下卖货。龙门镇除了各条正街上的店家铺面,另外还有许多专业市场。如:文凤街禹王宫内的猪草市,宫外的红苕市、柴市,炮台街天上宫内的棉花市、纱布市,广圣宫外郑家庭子的粉市,老街街口土地庙下的盐市,街外的姜市,小油坊街张帝庙内的花生市,河坎上的鸡市、猪市、竹市、木市、草市等。

龙门镇最繁华、最有知名度的一条古街是油坊街,民间历来有 “千年龙门镇,一条油坊街”之说。据史料记载,油坊街是形成龙门镇雏形的第一条街道,即龙门镇的 “母街”。这条街历来都是龙门镇作坊最密集,商业最繁荣,人气最旺盛,过往客旅最爱光顾的一条古街。油坊街自西端的嘉陵江码头向东端蜿蜒1200多米,两侧与数条小街小巷相连。整条街的房屋,均属典型的川东北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顶。临街清一色的拆板式铺面,后院由天井过渡,设家居场所和各种加工作坊。间或有楼阁,为茶铺茶馆之所。龙门镇是菜籽油加工、近销及外运的主要集镇。明惠帝建文四年 (1402),龙门镇木榨加工菜籽油的油坊,已达十数家,而且这些油坊都集中在一条街上,故取名 “油坊街”。至民国初年,一些榨油大户为扩大生产规模,又在油坊街以外的地盘另行修建油坊,并很快形成了 “小油坊街”。由于众多榨油作坊的影响和带动,油坊街的其他作坊式产业以及服务业,也得到同步的发展。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油坊街两边的铺面里,诸如榨油、酿酒、打铁、补锅、镶牙、剃头、铜匠、银匠、雕刻、编织等50多种作坊式经营业,依然相当红火。据南充县文物部门考证,全长1200余米的油坊街,绝大部分房屋的建筑年代不晚于明代。整条街的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其建筑空间未受到人为破坏,亦未做过现代性修饰,大部分店铺至今仍以传统拆板式门面经营。与油坊街相连的数条街巷,建筑格局和建筑年代大体近似,亦保存得较为完好。

旧时龙门镇宗教盛行,其宫庙众多,镇内九宫:龙门山上的安福宫 (又叫龙门寺、安福寺),文凤街的南离宫 (又称火神庙)、禹王宫,油坊街的武圣宫 (又叫关帝庙),大贤街的桓侯宫 (又称张爷庙),炮台街的南华宫、天后宫万寿宫。场外近郊有铁钱坝的禅林寺、崆峒山云雾寺、谭家湾的玉皇庙、龙门坎的雷祖庙和观音堂、黑拱桥的东皋寺、小龙干滩子岸边的宝胜寺、稀饭店边的玉皇宫、冬瓜山的三官堂等。这些宫庙香客不断,香火鼎盛。(www.daowen.com)

从河嘴街出来,是龙门码头,龙门码头上方,是龙门峡。龙门峡口外,江水深达75米,称龙门沱。民国18年 《新修南充县志》卷二载,民国初期,曾有人潜至水底,发现有一条像门槛的巨石横亘在水下。每当夏秋涨水之时,江涛涌过巨石,落下数丈直至江底,又突地上腾江面,在龙门外形成无数巨大旋涡。只见巨浪滚滚,像楼房,又像山峦,前浪未过去,后浪又扑打过来,水花飞起数丈高,震动两岸山崖,惊心动魄。水退的时候,好像巨雷轰鸣,声传数里外。

在龙门峡口东侧是龙门山,山上有龙门寺,为宋代古刹。寺内塑有四大天王像,每尊高1丈多。在过道两旁各雕凿有3个正六边形壁龛,每龛内雕塑有3个高1尺的石和尚,均无脑袋,据说是被 “八大王”张献忠所砍。传说当年张献忠到龙门寺外,听到和尚念经之声,到寺内察看却空无一人,出寺又听到念经之声,又入内察看仍然无人,便疑心是壁龛内的石雕和尚作怪,于是喝令兵士将寺内18个石雕和尚的头全部砍掉。从此,龙门寺的石雕和尚一直无头。殿后有一口石砌的小池叫天池,长宽均为12米。池底有一口水井叫玉泉,与嘉陵江相通,天旱不干,四时常清。池的周边砌有石栏,石栏边镌刻山水、花鸟、诗文。大殿右侧镌刻明嘉靖八才子之一任瀚的 《游龙门寺》诗:“槛外莺花春可怜,寻芳遥坐翠微烟。君侯未放郎官醉,更上清江载酒船。”寺外山门嵌 “龙门”大字,为明正德进士王栋手书。在寺的东南面,紧临峡口,有一座石砌的古塔,高数丈,解放后被雷击毁顶部,仅存四级。

距龙门场东南侧2公里处有一山,名大岩山。在大岩山南端有一山峰高耸。明嘉靖年间在峰顶建有一小庙,供奉二郎神。二郎神神龛下有一大空洞,深不可测,有人曾将鸭子放入洞内,隔了半天,该鸭子便浮游在龙门峡口外的龙门沱,故人们将此山峰称之为空洞山。又因山峰上常年云雾缭绕,峰顶小寺又称云雾寺。清同治年间,举人张岱云募捐扩建云雾寺,并在山门镌刻一楹联:“乃圣乃神乃武乃文,至大至刚至正至明”。1958年 “大跃进”,拆庙填洞。1990年重建庙宇,整个寺庙比原来扩大数倍,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方圆数百里内的香客进庙焚香,络绎不绝。

东皋山在距龙门镇正东6公里的黑拱桥村。明弘治十六年 (1503)在西南山腰处建寺,旧称古皋寺,又称东皋寺。据说建寺时间前后长达30年。寺庙规模宏大,石梯沿道而上,有1500多级,寺内有48座殿宇,僧众五六百人。当时,东皋山大部分均为庙产,现东皋寺已全部损毁,仅存部分遗迹。明万历七年 (1579)五月朔日,南充县人、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陈以勤手书 《东皋山歌》,刻于东皋山崖壁,现依稀可辨。

龙门镇古树古井甚多,惜乎于20世纪50至80年代大多被毁损。镇内现存二三百年树龄的黄桷树30余棵,分布于河嘴街、鸡市街、小油坊街口、河街、文凤街等处。200年以上古井4口,分别是码头发豆芽古井、南充师范学校外柳家吊井、文凤街胡家旅社甜水井、文凤街童家大院吊井。

据1985年 《龙门镇志》记载,从明代至当今,龙门镇涌现各类乡贤人物106人,其中以文化、医学、工商界人士较多。文化界代表人物有谯孟龙、张受谦,医学界代表人物有赖绍周、赖仲匡父子,工商界代表人物有童民安、王佐祥等。其中谯孟龙是三国大儒谯周长子谯贤的57代孙,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进士。在龙门中学南大门前,原有一块 “三子殉学碑”,记载了一段故事。龙门镇青年学子杨昌祚、赖庆祺、范崇垣三人,于1920年6月乘 “波尔多斯”号轮去法国,与邓小平等人同在巴黎勤工俭学,生活极其艰苦,常忍饥挨饿。1921年9月11日,三学子在巴黎克鲁斯工厂宿舍误食毒菌,相继殒命。噩讯传来,龙门人异常哀痛,立碑纪念。

龙门镇饮食文化历来有名。“吃在龙门”自古以来都是广为传诵的口碑。在这里,除有川东北地区普遍流行的地方饮食外,最富龙门特色的饮食文化是 “鱼食文化”。龙门峡出产一种嘉陵江水域鲜有的鱼类——江鱄。相传油坊街临近码头的陈氏一家开设的 “陈麻子江鱄”酒馆,从北宋延续到明代,很多客旅因慕其名,船过龙门时,非登岸去品尝不可。到民国年间,仅油坊街就有20多家酒馆客栈,每天可卖出百余条清蒸江鱄,其中一家 “周记鱄”酒馆,在川东北地区最有名气。而今在四川、重庆以及其他省市,“龙门大河鱼”专营餐馆的牌子时有所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