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陵镇:水上运输便捷,丰富物产引领地方经济

江陵镇:水上运输便捷,丰富物产引领地方经济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陵镇位于高坪区北部,距南充市区约22公里。河东是解放后新建的街道,为江陵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陵镇物产丰富,水上运输极为通达。江陵镇的主要农产品为烟叶、甘蔗、红糖、广柑、生猪、生姜等,这些土特产主要通过嘉陵江运往全国各地。江陵镇的唢呐吹奏人员遍布全镇,每逢红白喜事、开业庆典必有唢呐助阵。“驻马”即驻马坝,亦名吊马坝,即今高坪区江陵镇吊马坝村。

江陵镇:水上运输便捷,丰富物产引领地方经济

江陵镇位于高坪区北部,距南充市区约22公里。东邻蓬安县利溪镇、三坝镇,南邻高坪区擦耳镇,西南靠高坪区龙门镇,北抵嘉陵江

江陵镇,原名罗家乡,又名江陵乡。东汉初平四年 (193)置南充国县,县治所在江陵坝。清康熙初年兴场名罗家场,因场在嘉陵江边,故又称 “水罗家”。

江陵镇被罗家河一分为二,河面建一长12米、宽5米的石拱桥,名马家桥。河东是解放后新建的街道,为江陵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西以老街为主,一条叫兴旺街,南北走向,街道两边是老式穿斗木结构房屋,街道长约300米、宽约6米,有店铺80多家;另一条叫新镇街,长约50米、宽约7米,东西走向,有店铺10多家,此街通向江陵码头。新政街与兴旺街交会处的西南方向有关帝庙。关帝庙正对面 (兴旺街口)是戏台。这两条街道昔日客栈、食店、杂货店、茶座、酒肆等各种店铺林立,每逢农历一、四、七当场,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1990年,兴旺街所有店铺迁至罗家河东面,现兴旺街只有一排穿斗木结构的小青瓦房屋。这是江陵镇现在唯一没有店面,没有交易摊点,也没有外来车辆经过的街道,依稀保留着旧时的风貌。

江陵镇物产丰富,水上运输极为通达。上经蓬安、南部、仪陇阆中、广元直达陕西,下经南充、合川直达重庆,直抵长江。江陵镇的主要农产品为烟叶、甘蔗红糖、广柑、生猪、生姜等,这些土特产主要通过嘉陵江运往全国各地。

江陵镇是全市有名的 “唢呐之乡”,其民间传统艺术主要有唢呐、手扎工艺、龙舞、狮舞等。

江陵镇的唢呐吹奏人员遍布全镇,每逢红白喜事、开业庆典必有唢呐助阵。镇上的手扎工艺也很出名,一些老艺人能扎水龙、火龙、草把龙、彩龙、狮、车灯、大花轿、旱船、贝壳灯、白鸽灯、笑和尚、寿星及十二生肖等道具。清代、民国时期,每逢元宵节传统节日,镇上都要耍龙舞狮。耍的彩龙一般是5节 (3人舞),也有用9节的。耍龙人由包锣 (4人)指挥,舞龙人随锣鼓点子做翻身、抱柱、缠腰、抢宝、戏珠、跳龙门等舞蹈动作,灵活矫健。舞狮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耍平台、耍高台两种,其中以耍高台最为精彩。高台由数张方桌重叠搭成,近10米高,最上层放大红喜包 (奖钱)。方桌4足朝天,舞狮者3人6只脚只能在4足上表演,他们一边表演一边还要将高台方桌一张张撤下,直到撤完。难度极高,也极具观赏性。(www.daowen.com)

旧时江陵镇虽不甚大,却建有三个戏台,史称 “三戏连台”。第一个戏台建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 (1554),在禹王庙正面;第二个戏台在关帝庙正对面 (兴旺街口);第三个戏台在花庙子内。旧时,戏台一般每月演出一次,由袍哥安排演出时间,不固定演出人员。南充各地戏班都来演出,本地也有人参演。遇有节日庆典,三个戏台同时唱戏,隔空打擂台,观众看戏评戏,演得好的下次再来,演得差的不再来。

古时江陵镇上有多座寺庙。禹王庙 (又称禹王宫)建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 (1552),庙中供奉大禹神像,大禹殿前建有魁星楼。20世纪50年代为成达中学男生部。成达中学搬迁,1987年后改建为政府办公楼。

关帝庙,建于清乾隆十年 (1745)。庙内供奉关羽神像。1950年关羽像被毁,改建为江陵粮站。1975年江陵粮站迁往花庙子,又改为广柑站,现为客运站。

花庙子内供奉观音像,因观音坐南朝北,有 “倒坐观音”之称。庙的前庭有一口古井,庙西侧原有一尊 “石婆婆”雕像,如今都已荡然无存。花庙子前有清朝雕刻的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神气各殊。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节中的120个人像,造型生动,多姿多彩。因庙中雕刻花草图案繁多,故被称作花庙子。庙前有一大广场,石雕栏杆,叠隔其间。庙门建筑用六根圆木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的斗拱。拱上有各色图案,正面是 “八仙过海”和“兽图”(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清乾隆时期,江陵镇商贸繁荣,花庙子香火鼎盛。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六月十九都要在庙里举行庙会,唱大戏。20世纪30年代,花庙子作为成达中学女生部,1975年后改为粮站。

江陵镇还有琴台寺、光圣寺、登高寺等庙宇,其中以琴台寺最有名气。琴台寺在琴台寺村,其东二道桥畔有一口 “相如井”。相传司马相如曾用此井水煮酒。现此井仍供琴台寺村200多户人家饮用。据史料记载,安汉县有琴台,在今江陵镇琴台寺村,旁有相如故宅,其地有光圣寺。北宋田况 《题琴台》诗曰:“西汉文章世所知,相如闳丽冠当时。游人不赏凌云赋,只说琴台是旧基。”南宋绍兴十年 (1140),县丞于方回过琴台时,题 《过琴台游光圣寺观》诗:“地号琴台本不虚,相如曾卜此闲居。至今洗笔池中水,尚有当时吮墨鱼。”南宋隆兴元年 (1163),寺僧将留题原样请蒲楠书于石碑上,由遂宁石匠宋子信刊刻,立于光圣寺内。宋末,光圣寺毁于火,明初重建时,将光圣寺更名为琴台寺。于方回诗碑立于琴台寺大雄宝殿门前右侧,因年久字迹不大清楚,于清乾隆四十年 (1775)依原字点画雕修立于原处。琴台寺为四合院式庙宇,前系观音殿,后为大雄宝殿,左是戏台,右为书房。观音殿前有一小水池,池上所建石拱桥,将池水一分为二。月夜,人行桥上,可见左右池水中各有一个月亮,时人便将这种情景称为 “琴台夜月”。明正德年间,监察御史卢雍游相如琴台时,作诗云:“相如一去已年年,县废台空名自悬。莫道当垆花影尽,至今皓魄尚娟娟。”清康熙三十八年 (1699),蓬州人林琏 《咏琴台寺》诗云:“昔年琴址已杳然,今遗古迹寺廊边。林花岂是当年景,水月长流此夜天。坝接通衢闻驻马,江浮疋练见行船。往来世境虽多变,钟鼓山前不断烟。”“驻马”即驻马坝,亦名吊马坝,即今高坪区江陵镇吊马坝村。1951年春,南充县政府拆去琴台寺,材料用于修建县府大礼堂,琴台已毁,相如坪也变成了农田。现仅存琴台寺东二道桥畔的 “相如井”。1991年12月,于方回诗碑由南充县 (今南充市高坪区)文物管理所在江陵镇琴台寺村村民胡光武处征集,藏于馆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