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台镇:古镇码头,寺庙古街与遗址

金台镇:古镇码头,寺庙古街与遗址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台镇位于顺庆城区正北面14公里处。正是在这股黑色泉水之下,重建时挖出一黄金铸造的砚台,于是将韩家场更名为金台场。金台镇辖区内的肖家庙是南充县北部有名的祠庙,建于明代。金台境内的数十座寺庙均于解放后被逐步毁损。在原禹王宫 前,至今留有 “顺泸起义”遗址。金台镇古街宽不足5米,长达千余米。2013年金台镇董家院村毛笔艺人冯宗福被评为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笔制作工艺的传人。

金台镇:古镇码头,寺庙古街与遗址

金台镇位于顺庆城区正北面14公里处。历史上金台镇曾经盛产黄金,场镇附近有罗盘山、摇金山,留下许多人工采金挖掘的石洞,被村民叫作 “金洞子”。

金台镇最初不是在现今这个地方,也不叫金台,而是在距镇现址以东1公里的董家院村,原名叫韩家场。

韩家场在明代就形成了,但在明末战火中被毁。“湖广填四川”时,需重建韩家场。地方官府考虑到原来的韩家场建于高冈之上,取水不便,且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便于清嘉庆二十三年 (1818)选中距韩家场1公里的平坝处重建。这里地下水丰富,凿井丈许,则有泉水涌出,其中有处泉水呈黑色,常年喷涌,遇大旱也不枯竭。正是在这股黑色泉水之下,重建时挖出一黄金铸造的砚台,于是将韩家场更名为金台场。清宣统二年 (1910)以场设金台镇,民国3年 (1914)于金台镇设南充县北区治所。民国29年 (1940)改镇为乡,下设16个保。1950年成立金台乡人民政府,改保为村,隶属芦溪区。1993年行政区划调整,划归南充市顺庆区管辖,1994年撤乡建镇。

金台镇镇口有海拔460余米的金台山,属南充龙泉山脉,共有九座山头,山脊随山势延伸数千米,近似龙身,故又名九龙山。位于金台与芦溪交界处的老君山为龙头,峭壁危峰,站在山的顶峰可眺望30里外的清泉寺。金台镇肖家庙村的云台山为龙尾,山脚处原有大量古墓群,现仅存古墓穴四座,修建年代已无可考。

据当地老人介绍,金台山的九座山头上原来都分别建有庙宇、道观,加上境内的八座宫院寺庙 (万寿宫、禹王宫、蒙承宫、金寺院、龙城院、董家院、肖家庙、张爷庙),金台成为顺庆北部山区一处香火旺盛的古庙宇群集之地。

金台镇辖区内的肖家庙是南充县北部有名的祠庙,建于明代。据说明洪武年间,张三丰入蜀,劝说蜀王朱椿入道未果,返广元时游嘉陵江,途经顺庆府,曾在肖家庙定居一段时间,发展道徒,此庙毁于明代战火之中,清末在金台山南侧白虎山下重建,可惜在 “文化大革命”中此庙大部分被毁。

修建于清顺治十三年 (1656)的万寿宫和禹王宫在众多庙宇中最为宏伟,殿宇森严,气象万千。两座宫殿占地22456平方米,房屋院落毗邻,形成一处庞大的古建筑群。寺庙建筑为木石结构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青石柱壁为辅。两座宫殿前后共18个院落,各个院落都有殿、堂、房、舍、廊等,构成一个庞大的寺庙群落。(www.daowen.com)

金台境内的数十座寺庙均于解放后被逐步毁损。1976年禹王宫演武场改为戏遛坝子,罗汉演武台改为川戏台。1986年拆除万寿宫,在原址建金台小学主教学楼。1997年扩建校园,禹王宫被完全拆除,至此金台所有寺庙彻底消失。在拆除禹王宫时,人们在梁木上发现一块匾额,上面详细地记述了两座庙宇的修建始末。据金台小学退休教师李国林考证,根据匾额上镌刻的“饶、黄、余、赖”“赣州会所”等内容来看,万寿宫和禹王宫应为当时饶、黄、余、赖四大姓氏修建的家庙,而这四大姓氏很可能就是 “湖广填四川”时从江浙一带迁徙至金台的移民

在原禹王宫 (现金台镇小学)前,至今留有 “顺泸起义”遗址。据新修订的 《南充县志》记载,1926年12月,中共重庆地委组织领导了 “顺泸起义”,刘伯承亲临南充指挥顺庆起义军。起义军在顺庆激战一天后,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义军随即撤离顺庆城区。12月15日,起义军退至顺庆北部山区金台镇,部队驻禹王宫、万寿宫休整,总指挥部设立在镇场口 “会馆田”,并在此召开作战会议,至今 “会馆田”四周还残存有用青石板墙构筑的防御工事。

金台镇古街宽不足5米,长达千余米。两边多以明清时代穿斗结构青瓦房为主,梁木卯榫相连,柱檩相互贯通,屋脊连成一体,房屋交错,庭院深深。遇到当场天,周边的搬罾、大林、芦溪、潆溪、梵店、灯台等乡镇的农民都会来赶集,整个正街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古街上20多家茶馆家家座无虚席,说书的、打金钱板的、耍小魔术的、卖唱的,热闹非凡。

在这20多家茶馆中,何、青两家茶馆与众不同,既无说书的,也无唱戏的,但茶馆内却人头涌动,十分热闹,原来全在进行着毛笔交易。清末民初时,金台形成了一个毛笔交易市场,民间称作 “笔市”,川内射洪、蓬溪、广元、阆中及陕西、甘肃均有商家前来看货、谈生意。

说起来,金台制笔历史悠久。在蒙承宫村和土地垭村,有众多的蒙姓人氏居住。在蒙承宫村,至今还有一棵树冠庞大的古老黄桷树,树下原本有一座蒙姓祠堂,里面供奉着蒙姓祖先的牌位。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蒙姓族人在这里祭祖议事。“仓颉造字,蒙恬造笔”是汉民族流传千年的传说。巧的是,金台蒙姓族人大多有造毛笔的历史。他们以家庭为单位,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家庭作坊里制笔。制一支上等的毛笔有108道工序,一支普通的毛笔也有几十道工序,所有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制成毛笔上市交易。早年金台有蒙姓人承传毛笔制作工艺,后来又有何、李、冯姓人加入毛笔制作,形成规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有制笔社,制毛笔者达五六十人。尤其是在1966年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需用大量的毛笔写大字报,不少省内外客商住于场镇等待购毛笔。金台制笔手艺绵延数百年,镇上至今还有少数的制笔人。2013年金台镇董家院村毛笔艺人冯宗福被评为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笔制作工艺的传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