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罾镇,位于顺庆区境东南部,嘉陵江西岸,距顺庆城区约10公里。原名搬罾溪,因镇北有条小溪流入嘉陵江,入江口上下二百米左右的 “回水沱”河段多鱼虾,古时常有人在此搬罾捕鱼而得名。
何谓 “罾”? 《说文解字》曰:“罾,鱼网也。”就是一种用竹竿或木棍做支架的方形渔网。捕鱼人将一根长竹竿一端连接竹木支架,一端撑在地上。另将一根粗绳一端拴在支架上,另一端握在捕鱼人手中。捕鱼人将罾放入水中,如有鱼入罾则迅速牵动绳子将罾拉起捉鱼。由于有长竹竿做支撑,罾的位置可以随捕鱼人意图沿岸移动,故名 “搬罾”。
搬罾镇又有 “石笱坝”和 “石狗坝”之名。“石笱坝”的 “笱”,也是一种捕鱼的工具,形似竹笼,大口窄颈,腹大而长,颈部有细竹做的倒签,捕鱼时用绳子缚住笼尾,鱼只能入而不能出。捕鱼人常在江河中砌一拦水石堤,其中开几处缺口,将笱放于缺口处,以捕顺水流入的鱼虾。搬罾镇地理条件优越,位于嘉陵江冲积平原上,嘉陵江沿镇区东南流过,有江岸线17公里,还有搬罾溪、芦溪河一南一北、自西向东流入嘉陵江,水资源和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笱”和 “罾”都是捕鱼的工具,以捕鱼工具和捕鱼行为作地名,说明这里确实是鱼米之乡。
“石狗坝”的来历,具有很强的民间传奇色彩。据传说,“石狗”是一块农民用在耙子上且其形状像狗的压石 (传说是陨石)。这块压石仿佛有灵性。其神奇有二:其一,不知压石从何而来,平时不现,用时才有;其二,压石压在耙子上,轻重随土而变,既省力又耙得平整。后来,石狗不知怎么被一陕西客盗走,乡民怀念此物,故称此地为 “石狗坝”。现在,搬罾镇中心树立着一个雕像,一个青年身旁站立着一条石狗,就是为这个神奇的传说而立的。此外,其名由来还另有一说。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嘉陵江突发大水。发水时正是稻谷收割季节,一场洪水将农民家里所有可用之物冲得精光,连刚刚收回家的稻谷也不例外。洪水过后,农民正在为眼前的困境发愁时,家中的狗一边对着主人轻吠一边摇尾巴,农民眼前一亮,发现在摇动的狗尾巴上竟然黏着几粒谷种! 他一下子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农民就用这几粒谷种,代代种植,延续了生活,故人们将此地叫作石狗坝。在南充农村里,有水稻收割完后尝新米的习俗。而搬罾镇的人们则是在尝新的时候,先舀一碗新米饭喂狗,然后人才吃,以感谢狗的恩赐。(www.daowen.com)
搬罾镇历史悠久。石笱坝在东晋以前属安汉县。西魏废帝二年 (553)平蜀,设置南宕渠郡,郡治设于石笱坝。领县一:安汉县。同时废巴西郡为巴西县,巴西县治也迁到了石笱坝。北宋 《太平寰宇记》载:“后魏平蜀于今州(果州)北三十七里石笱坝置南宕渠郡。”隋文帝开皇三年 (583),废南宕渠郡,移巴西县治于安汉县城。此间,石笱坝做郡城县治有30余年的历史。隋文帝开皇十八年 (598),并安汉县和巴西县为南充县,“南充”自此得名,安汉县治就成了南充县城。
清乾隆末年,川、陕、楚、豫暴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军由绥定 (今达州)、渠县等处直逼顺庆,并一度占领嘉陵江右岸的将军滩、磨垭口、老官庙等处关防。事变平定后,这些隘口、住房逐渐形成市场,场名曰 “搬罾溪”。到现在,民间还有将去搬罾镇办事说成 “赶搬罾溪”的说法。搬罾于1940年始设乡,1990年改镇。1993年9月南充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南充县划归顺庆区管辖至今。
嘉陵江搬罾段河沙、卵石资源丰富,沿岸有曹家渡、搬罾溪、龙门沱、老观庙四个码头,其中以搬罾溪码头最大,日发送各种船只近100班次。2000年,搬罾镇开始建设 “川东北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2002年,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进口了以色列先进喷滴灌系统,连栋大棚及园区附属休闲娱乐设施相继安装建设并正常运作,成为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全的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