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媒介的价值诉求:超越主体主义的反思

新媒介的价值诉求:超越主体主义的反思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技术为价值中立,是工业文明时代静态的认识论。但这种认为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态度和观点很容易使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利用走入另一端,即人的物化和工具化。当超文本将禁锢于印刷文本的互文性从书页界面中解放出来后,必将引发一场数字化生存的文本革命。自由、平等和开放作为新媒介技术的基本价值诉求,亟须适应新媒介技术价值观的管理逻辑。

新媒介的价值诉求:超越主体主义的反思

从亚里士多德到杜威,将技术视为工具和手段是一种对待技术价值的普遍观点。对此,雅斯贝斯(Karl Theodor Jaspers)说:“技术本身既非善亦非恶,但它既能用于善也能用于恶。它本身不包含任何思想,既无尽善尽美的思想,也无毁灭的恶魔般的思想。二者皆来自于人类中的另一些根源,人类赋予技术以意义。”

视技术为价值中立,是工业文明时代静态的认识论。20世纪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促进工业产值的提高,带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的蓬勃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将技术视为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人与技术是操作与控制的关系,人与技术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此技术自然也无关价值指涉。

但这种认为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态度和观点很容易使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利用走入另一端,即人的物化和工具化。事实上,技术从来不是纯粹中立的,任何一种技术都内嵌了一套价值体系。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诞生之初的设计架构逻辑是去中心化,正是去中心化的技术特征,决定了开放、平等成为互联网技术的一般价值诉求,如果把互联网视为控制的手段和工具,则很容易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犯逻辑错误:用操作蒸汽机的逻辑去对待互联网,必然问题频出。(www.daowen.com)

美国《连线》称新媒介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延伸发展,新媒介技术也内嵌了去中心化的技术逻辑,同时它更强调交互性的技术逻辑,在技术终端层面表现为开放融合(开放端口和介质,融合各种媒介形态),因此其价值诉求表现为自由、平等和开放。其中,超文本技术(hypertextual)是去中心化的核心技术手段之一。超文本是一种以“热链接”突破页面限制的电子文档,其优越性在于能充分呈现文本的开放性、互文性和阅读单元离散性等潜在特点。整个超文本就是一个巨大的互文本,它将相互关联的众多文本置于一个庞大的文本网络之中,并通过纵横交错的路径保持各文本之间普遍而深入的联系。互联网作为一个典型的超文本系统最充分地开发出了传统文本潜在的“互文性”特征。当超文本将禁锢于印刷文本的互文性从书页界面中解放出来后,必将引发一场数字化生存的文本革命。超文本技术的本质是建立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普遍关联,这种去中心化的文本关联方式,使新媒介技术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都更加自由多样。

自由、平等和开放作为新媒介技术的基本价值诉求,亟须适应新媒介技术价值观的管理逻辑。网络和新媒介作为每个人的工具,没有传统的中心和权威机制,国家、民族、群体等传统概念在互联网上由自由、平等的节点和群集组成。这是新媒介技术同大众传播技术的巨大不同之处,如果不能理解这样的技术逻辑,就容易陷入控制论的思维去对待新媒介技术;对待网络和新媒介技术,更应该提倡一种拓扑结构的疏通引导思维。正如喻国明所认为:互联网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社会的操作系统,互联网是全新的“高维媒介”,“激活个人”是互联网对社会的最大改变。用传统的“低维”逻辑和范式去操作互联网是荒谬和无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