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说:“一切技术都是媒介,一切媒介都是我们自己的外化和延伸。”他指出:“每一种技术都创造一种环境。”在麦克卢汉看来,技术的本质就是媒介。
将一种技术视为一种媒介,而这种媒介又形成为某种环境,这是一种颇具有文化研究色彩的技术观。它既不同于人本主义技术观强调技术和人的价值平衡,也不同于作为一种实用工具的技术观。将技术视为媒介,意味着人和技术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人永远生活在一定的媒介(技术)环境之中,而不仅仅是利用技术。技术之于人的关系,好比鱼和水的关系,鱼生长于水中,水维持其生命,但水却绝不仅仅是它的一种工具——水也是鱼的身体组成部分。
正因如此,在1963年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媒介与社会”上,麦克卢汉做了这样的描绘:“本课程把媒介作为人造环境来考察。这些环境利弊同在,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塑造使用者的知觉。这些能动的环境,具有神秘形式的无所不包属性,成为一切活动的隐蔽运作背景。本课程训练学生的感知,使之能够感知这些不断变动的结构的性质和效果。”(www.daowen.com)
技术无处不在,技术的本质是媒介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泛媒介的环境之中。这种泛媒介的技术观在电子信息技术没有诞生前或许还不能体现出天翻地覆的巨大变迁——对于一般技术而言,它们主要是作为“人体的延伸”,电子信息媒介则被麦克卢汉认为是“人脑中枢神经的延伸”:电子信息技术创造了一种新的赛博环境,它不偏向物理的空间的环境,而更偏向心理的和时间的环境,这一技术革命必然带来人类社会结构的变革。
将技术的本质视为媒介,这是一种打破传统范式的技术观。无论是人本主义技术观还是实用主义技术观,探讨的核心问题依然在“物—我”关系这一范畴进行。麦克卢汉则开宗明义地跳出这一范式,将技术作为人、社会的一般组成部分,因此他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技术创造环境”。这种技术观,从范式意义上奠定了新媒介为代表的数字虚拟技术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已经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传播环境,甚至很难区分何者为现实、何者为虚拟。不难想象,随着全息虚拟技术等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民用化,媒介化的技术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