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超越主体主义:20世纪传播学哲学源流

超越主体主义:20世纪传播学哲学源流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进一步地说,从笛卡尔开始,西方哲学第一次将“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主体主义”认识论问题提到了哲学研究最重要的层面。而所谓主体主义哲学,即是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基础的认识论哲学。如果说笛卡尔是主体主义哲学的开启者,康德则是其发扬者。至此,我们基本上将主体主义哲学的源起简略介绍完了。

超越主体主义:20世纪传播学哲学源流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是除看门人以外被哲学家问及最多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背后深深烙上了主体主义反思性的哲学精神。哲学是反思,反思世界(一、本体、存在)、反思自我、反思自我与世界之关系。哲学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就某一哲学家的具体哲学思想而言,本体论决定认识论(世界观决定人生观),进而具体影响到其方法论的选择(形式逻辑、思辨逻辑、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客观主义、还原论等等)。但就整个哲学思想史而论,这三个问题却有着不同阶段的主次之分。

行走在爱琴海边的米利都哲学家们,思考着世界的构成:泰勒斯说“万物源于水”;而阿纳克西曼德则玄而又玄地认为世界源自“无限”(英文:apeiron或Boundless,希腊文:$πειρον);阿那克西美尼则提出万物源于“气”。用今天的眼光看具有神秘主义宗教性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一学派因为毕达哥拉斯或者其某个门徒发现勾股定理而被笼统地认为是数理科学的最初源头——却认为世界是由许多个有限世界所组成的。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作为一名最初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则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总之,希腊先哲们在谈论世界时是“忘我”的:本体比起主体更值得思考——即使这种思考招来了有关仰望星空的哲学家掉进坑中的笑话

苏格拉底无疑是一个分水岭,他已经不再停留于论证世界是什么,而是采取与心灵(自我)对话的形式引导青年们思考。苏格拉底开始了希腊哲学研究由本体论向朴素的“心灵的转向”,使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

然而作为前笛卡尔时代认识论的代表人物,柏拉图才是将认识论问题以理论系统阐述表达的第一人。柏拉图的世界观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他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两个世界构成。只有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完美的存在,现实世界不过是洞穴岩壁上篝火的投影。在他看来,我们坐着的椅子并不是真实的椅子,“椅子”这种东西只是符合了理念世界里对应“椅子”这个“理念”的一个具体东西,理念世界里的那把“椅子”才是真实和至臻完美的。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以之作为其哲学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则批判地把他老师的认识论问题回归到本体论问题,他否定了柏拉图唯心主义的理念说,并认为世界是由质料与形式构成。“质料”是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则是事物的个别特征。

上述所有的本体论、认识论问题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沉闷之后,被笛卡尔集大成地发扬光大了。

笛卡尔说,我可以怀疑这,怀疑那,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只要我一怀疑我在怀疑,就正好证实了我在怀疑。我怀疑,就是我思想。这是一清二楚的;哪怕我在做梦,那也确实是在思想。接着他又说,既然我在思想,这个在思想的“我”就不能没有:“我在思想,所以有我。”(Cogito,ergo sum)(www.daowen.com)

这就是笛卡尔著名的那句“我思故我在”的最初版本。这个命题,可以理解为:笛卡尔肯定“认识必有主体”,而“我”正是这个主体,没有了“我”这个主体,一切就无从谈起。再进一步地说,从笛卡尔开始,西方哲学第一次将“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主体主义”认识论问题提到了哲学研究最重要的层面。而所谓主体主义哲学,即是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基础的认识论哲学。

由以上对哲学史简要的回顾,可见主客二元对立在笛卡尔之前的思想史中并不是一个占据主位的问题,虽然柏拉图也谈理念说,但并不能改变当时的整个思想研究格局:古希腊哲学虽然也研究人,但总体上是从本体论角度看待世界与“我”之关系;米利都三杰研究的问题终究是些朴素的本体论问题;斯多葛学派倒是也谈“身体”“灵魂”“自我”,却只是换个角度看待世界,正如爱比克泰德说“你只不过是一个躯壳包裹着的小小灵魂”;至于中世纪哲学,则是完全否定“人”。只有到了近代欧洲思想史开始时,哲学的主要目标转向反抗中世纪哲学对人的扼杀,这种追求表现为为科学建立基础,近代哲学才开始将认识论问题作为第一任务。笛卡尔的意义在于公开以哲学命题形式发现了这一问题,为其后的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这个意义说,笛卡尔的确是近代哲学之父。

如果说笛卡尔是主体主义哲学的开启者,康德则是其发扬者。康德建立了主体与客体对立的理论体系,认为主体通过将范畴强加到客体上而使知识成为可能。但是,人们认识的只是客体的现象,出于现象背后的本体(noumenon)却是不可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这两个世界,只能相互连接,相互对应,而不能看成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康德在先驱笛卡尔的基础上划定了主体与客体的各自“势力范围”,并建立了康德哲学的先验体系(并保留了“物自体”作为勾连主客的概念),在此体系下,康德写就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在此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实践理性批判》——康德在这部著作中回答纯粹理性批判无法解决的道德哲学问题,为理性认知与道德立法划定界限;《判断力批判》——康德在这本著作中讨论理性与道德之外的审美判断力与目的判断力问题,阐明理性与感性的判断力问题。

康德哲学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综合。一方面,他在范畴来源问题上是唯理论的,将它们看作来自我们的理性,因此范畴在性质上是先验的;另一方面,他又将经验作为检验范畴的有效性的标准,因此范畴又是经验论的。康德哲学对于主体主义哲学的建构意义重大,笛卡尔虽然发现主客二元对立,但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扬主体主义哲学,康德以先验哲学试图完成这一任务,其后继者费希特则抛弃“物自体”,极力宣扬“自我”是唯一的终极实在,谢林哲学也继承了这种因唯我论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主体主义精神。甚至这之后的黑格尔、尼采叔本华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都没能逃离康德圈定的主体主义哲学问题。

至此,我们基本上将主体主义哲学的源起简略介绍完了。本书并不是要进行哲学史书写,因此即便是探讨主体主义这一主题,也难免将与这一主题有关的其他哲学家(如培根卢梭、休谟、斯宾诺莎)忽略了。之所以将追溯主体主义哲学的源起截止到康德,一方面是因为康德哲学的确是这之后近代哲学的跨时代之笔;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后一系列哲学家的思想本身虽然复杂,但无出两条路:背弃之中的继承(如黑格尔);超越式的回归(如尼采、胡塞尔)。

有关主体主义哲学的研究在国内相当多,但重点聚焦主体主义哲学发源的代表作,可参考高秉江的《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和魏敦友的《回返理性之源:胡塞尔现象学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及其意义研究》,对主体主义哲学及其哲学思想家的思想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进一步参考这两本书的研究内容。主体主义哲学对于现代西方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但其本身也在思想史的河流中经历不断的嬗变,而这正是其对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