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研究: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研究: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骨骼肌在人体内分布广、数量多,是运动系统的主体部分。骨骼肌收缩时通过肌腱牵动骨骼而产生运动。④运动性疲劳机体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一般称之为运动性疲劳。该现象是由运动训练负荷引起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因此,在安排运动训练的内容时,不仅应重视训练负荷安排的合理性,而且必须重视运动训练后的恢复,并在出现超量恢复后及时安排下一次训练。

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研究: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一)运动训练的运动学基础

运动学基础主要指的是运动技能的基础。所谓的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也就是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里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提高运动技能依靠人们对人体机能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

1.人体运动系统的构成

(1)肌肉

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为细长的细胞,故亦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条肌纤维外面皆由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包裹,称为肌内膜。数条肌纤维构成肌束,一个个的肌束表面也由肌束膜包裹。肌束再合成从外表看到的一块块肌肉,外面包以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外膜。肌肉中,水分约占3/4,另外1/4为固体物质(如能量物质、蛋白质、酶等)。

人在参加运动的过程中,其动力是由骨骼肌不断地运动来提供的,骨骼肌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收缩牵动骨骼,维持人体处于某种姿势,或产生人体局部运动,最终促进机体完成运动所需的各种动作。人体内脏器官的活动也离不开相应的平滑肌和心肌的作用。

骨骼肌是指附着于骨骼上的肌肉,是肌肉的一种。骨骼肌在人体内分布广、数量多,是运动系统的主体部分。人体内约有400块大小不一的骨骼肌,约占体重的36%~40%。成年男性约占40%,成年女性约占35%。可分为中间庞大的肌腹和两端没有收缩功能的肌腱,肌腱直接附着在骨骼上。骨骼肌收缩时通过肌腱牵动骨骼而产生运动。肌腱由排列紧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肌腱内胶原纤维互相交织成辫子状的腱纤维束。肌腱的一端与肌内膜、肌束膜和肌外膜相连接;另一端与骨膜紧密结合。肌腱本身虽无收缩能力,但能承受很大的拉伸载荷,而肌腹的抗张力强度远远不及肌腱。

(2)骨骼

骨骼是由骨膜、骨质、骨髓及血管、神经所构成的,它以骨质为基础,表面被骨膜包裹,内部充满骨髓。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骨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它的运动功能上,它还有支撑身体的功能、保护脏器的功能、造血的功能、运动的杠杆功能、储备微量元素的功能。

(3)关节

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借助于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的一种连接。借助它连接起全身的骨骼,从而对整个人体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特别是人体的运动更加依赖关节的活动是否顺畅。

关节主要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所组成的,辅助以韧带、关节内软骨和关节唇等结构。根据关节运动轴的多少和关节面的形状等因素,可以将关节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三种形式。也可以根据两骨间连接组织的不同,将关节分为纤维性关节、软骨关节和滑膜关节。

2.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1)比赛前后身体机能变化的基本过程

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多重刺激源作用于运动员机体,引起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生一系列变化。依据机能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①赛前状态

运动员在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赛前状态可出现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②进入工作状态

在训练活动开始后,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准备活动适应,但是人体并不能立刻达到最高的水平,而是一个逐步提高和适应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进入工作状态,其实质就是人体机能的动员。

③稳定状态

当机体逐渐适应比赛时,则进入稳定状态,这时,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

④运动性疲劳

机体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一般称之为运动性疲劳。该现象是由运动训练负荷引起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适度的疲劳可以刺激机能水平不断提高,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过度疲劳,可能会造成机体损伤以致损害健康

⑤恢复过程

恢复是指人体在运动之后,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恢复、能源物质补充、代谢物排出等一系列变化。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不间断地代谢以满足运动时能源的补充需要,在运动中及运动停止后能源物质都在不断进行补充和恢复,只不过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大于补充,运动后的体内能量消耗慢而小于补充。

(2)一次训练中身体机能变化的基本过程

人在运动的过程中,运动训练负荷作为一种刺激,必然会引起各器官系统机能发生一系列应激性反应。在运动训练前后,这些反应可表现为耐受、疲劳、恢复和消退等不同阶段。

①耐受阶段

在运动训练开始阶段,人体的各项机能会在一定的水平上维持一段时间,并不会马上表现出衰减或降低,这一阶段称为“耐受阶段”。在这段时间内,由于机体已经从上次训练课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会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工作能力,能高质量地完成各项训练任务。训练的主要任务正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

②疲劳阶段

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运动训练负荷的刺激,人体会产生一定的疲劳状况,机能能力和效率都会逐渐下降。达到何种程度的疲劳深度,正是训练安排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机体达到一定程度的疲劳,机体在恢复期才能发生结构与机能的重建,运动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③恢复阶段

训练结束后,即进入了恢复阶段,机体开始补充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修复和重建所受到的损伤并恢复紊乱的内环境。机体在恢复阶段恢复的速率,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身体的耐受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耐受阶段持续时间越长,则疲劳程度越深,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另一方面,运动结束后能量的补充是否及时,能量补充越及时到位,则恢复的速度越快。

④消退阶段

超量恢复不会一直持续,它会随着时间的进行而逐渐消失,而如果不及时在超量恢复的基础上施加新的刺激,已经形成的训练效果就可能会逐渐消退。

运动效果保持的时间和消退速率主要取决于超量恢复的程度,所出现的超量恢复现象越明显,保持的时间相对越长。因此,在安排运动训练的内容时,不仅应重视训练负荷安排的合理性,而且必须重视运动训练后的恢复,并在出现超量恢复后及时安排下一次训练。

3.运动训练对人体运动系统的影响(www.daowen.com)

经常参加运动训练对人体运动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训练对肌肉的影响

参加运动训练能够充分地发展骨骼肌,使其肌纤维增粗,肌肉的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加。该项运动能够使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肌肉中脂肪减少,从而减少肌肉收缩时的摩擦,即肌内膜、肌束膜、肌腱和韧带中的细胞增殖、增厚、坚实、粗壮;肌肉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肌糖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水分等含量都有增加,从而使ATP加速分解,与氧的结合能力增强,有利于肌肉收缩,表现出更大的力量;可使肌肉中毛细血管增多,改善骨骼肌的供血功能。因此,经常参加运动训练的人的肌肉会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有力,收缩力强,运动持续时间更长。

(2)运动训练对骨骼的影响

青少年新陈代谢旺盛,在这一时期进行合理的运动训练,对骨的生长和发育有着良好的作用。经常参加运动训练,可使骨表面的隆起更为显著,骨密质增厚,管状骨增粗。这一系列骨形态结构的改变,使骨的抗压、抗弯、抗折断和抗扭转等机械性能得到提高。

骨的这种良好变化,与肌肉的牵拉作用有密切关系。肌肉力量的增加与骨量的增加有着显著相关性,且骨量增加部位与肌肉训练部位有关。当肌肉力量增大,肌肉收缩对骨骼产生的应力刺激可有效提高成骨细胞的活性。

(3)运动训练对关节的影响

定期适量的运动训练可以使骨关节面的密度增加,骨密质增厚,从而越发能够承受更大的运动训练负荷。由于运动训练项目不同,它对关节柔韧性所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项目,对于参与者的急转、急停能力的要求极高,这就需要参与者拥有良好的关节柔韧性。同时,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又是一对矛盾,因为肌肉力量大,韧带、肌腱、关节囊就会增厚,这对关节稳固性和防止关节损伤有很大好处,但这样又势必会影响关节的灵活性。所以,在进行运动训练时,运动者要处理好关节的这对矛盾。

(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1.物质代谢

食物中包含多种营养素,人体从食物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血液循环输送到各人体器官,通过相应的代谢为人体提供能量。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经人体吸收后,人体的组织、细胞一方面通过合成、代谢构建和更新自身储存的能源物质,另一方面通过分解代谢(氧化分解)以产生能量。物质代谢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脂肪代谢

脂肪分解代谢产生的能量是长时间中低强度运动的主要供能物质。人体的肌肉组织中储存着少量的脂肪,在运动时产生一定的能量。当脂肪的动用(氧化)增加时,血浆中的游离脂肪酸即透过肌细胞膜进入肌细胞被氧化,而脂肪组织则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浆中,以补充被消耗的游离脂肪酸。因此,脂肪首先是在酶作用下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来释放能量的。

(2)糖类代谢

食物中的葡萄糖经消化吸收后,汇集于门静脉,经肝进入血液循环,其中大部分运到各组织合成为糖原和含糖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到肝中合成肝糖原储存,一部分转变为脂肪和氨基酸,血液中保留的一部分糖称为“血糖”,另一部分直接供组织氧化利用放出能量,同时产生CO2和H2O并将其排出体外。糖的氧化分解是供应人体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全身各组织都能进行这一反应。糖的氧化分解包括无氧分解和有氧氧化两种主要方式,从本质上来讲,这两种形式是同一过程在两种情况下(缺氧与氧供应充足)的不同反应方式,其反应过程在前一阶段是完全相同的,差别是在丙酮酸产生以后。糖的无氧氧化产生乳酸;氧供应充足时,丙酮酸继续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蕴藏在分子中的能量。

(3)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之一,与机体运动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它在调节机体各种生理功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来说,蛋白质不能直接提供人体运动所需的能量,为人体提供能量只是蛋白质的次要功能,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饥饿、疾病或体力极度消耗时,人体才会依靠蛋白质氧化供能。但蛋白质分解代谢过程中能产生许多物质,对糖和脂肪的供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平衡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蛋白质主要参与实现人体代谢更新,由于其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因此,其代谢过程是以氨基酸代谢为基础的。蛋白质的代谢需要很多激素参与调解,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分解,表现为甲亢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人体蛋白质分解增加,人体逐渐消瘦;当生长激素分泌增加时,人体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肉健壮。

2.能量代谢

(1)人体物质能量储备

人体通过消化系统摄取必要的能量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中通过生物氧化反应,分解成一些代谢物,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通常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于体外,还有一部分则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一种称之为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键中,人体活动的直接能量就来源于三磷酸腺苷的分解,肌肉收缩需要ATP供能,消化管道的消化和吸收都需要ATP供能。ATP的重新合成需要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分解供能。ATP的再合成有多种途径,就其供能系统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磷酸原系统(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ATP-CP)。它是由细胞内的ATP和CP这两种高能磷化物构成,具有供能绝对值不大,持续时间很短的特点。但是,它供能快速,因为ATP是体内唯一的直接能源,所以其能量输出功率最高。

第二,有氧氧化系统。它是指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糖和脂肪完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生成大量的能量,使ADP再合成ATP。有氧氧化系统能生成丰富的ATP,不生成乳酸之类导致疲劳的副产品,它是人进行长时间耐力活动的主要供能系统。

第三,乳酸能系统。乳酸能系统又称为无氧糖酵解系统。它的能量产生是靠肌糖原的无氧酵解,最后产生乳酸,而放出的能量由ADP(二磷酸腺苷)接受,再合成ATP,它是在机体处于缺氧的情况下的主要能量来源。乳酸能系统对人体进行能量供应,它的作用与磷酸原系统一样,能在暂时缺氧的情况下迅速供能。

在进行不同项目的训练时,运动者应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条件以及个人需要来选择适合的能量系统作为主导作用的运动项目,同时还要注意所选择的运动手段和项目的科学化。运动者除了选择有氧氧化系统的项目外,还可以适当选择乳酸能系统供能的项目,发展身体的无氧耐力。

(2)运动中三大供能系统活动的关系

在人体运动过程中,人体运动形式的不同,则其不同的能量代谢系统提供能量的能力和速率也会不同。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都供应能量,但ATP和磷酸肌酸的最终合成以及糖酵解产物乳酸的消除却要通过有氧氧化来实现。所以,肌肉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人体中磷酸原系统供能的绝对值不大,在运动中维持的时间也很短,但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作用。

总体来说,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供能系统之间的关系与运动训练负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在0~180秒最大运动时,各供能代谢系统的基本活动主要表现为如下特点:在1~3秒的全力运动中,基本上由ATP提供能量;在完成10秒以内的全力运动时,磷酸原系统起主要供能作用;30~90秒最大运动时以糖酵解供能为主;约为2~3分钟的运动,糖有氧氧化提供能量的比例增大;而超过3分钟以上的运动,则基本上是有氧氧化供能。

随着人体运动时间的延长,供能物质由以糖有氧氧化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脂肪氧化为主。总之,人体在运动中,并不是由一个供能系统完成供能的,在有一个主要的供能系统基础上,其他的供能系统也会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人体运动所需要的能量供应。每个供能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供能能力,供能系统不同,所需要的能源物质也不同,运动中的输出功率和供能时间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3.运动与呼吸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而呼吸道是一系列呼吸器官的总称,这些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人体的呼吸过程由外呼吸、内呼吸和气体运输三个环节构成。

呼吸系统是氧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机能是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以使血液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维持在正常生命活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人体通过肺实现与外界气体的交换,通过血液实现气体的输送和排出。人体在运动时,机体代谢旺盛,所需氧量及二氧化碳排出量明显增加,呼吸系统加强,所以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必将使呼吸系统的形态、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

呼吸肌主要是膈肌和肋间外肌。当膈肌收缩时腹部随之起伏,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壁随之起伏。因此,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形式称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胸式呼吸。成人的呼吸一般都是混合式的。呼吸形式与年龄、生理状态、运动专项等因素有关。在进行运动训练时,要根据动作的特点灵活转变呼吸方式。

4.运动与心率

心率是运动生理学中最常用而又简单易测的一项生理指标。在运动实践中常用心率来反映运动强度和运动训练对人体的影响,并用于运动员的自我监督或医务监督中。成年人静息时心率在60~100次/分,平均为75次/分,但随着年龄、性别、体能水平、训练水平和生理状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人的心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减慢,至青春期时接近成年人的频率。在成年人中,女性心率比男性快3~5次/分。有良好训练经历或体能较好者心率较慢,尤其是优秀耐力运动员静息时心率常在50次/分以下。在运动的过程中,人的心率会逐渐加快,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心率也会相应地增快,因此,心率也是判断运动训练负荷的一项简易的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以及运动训练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