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教学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最基本的,教学应当体现教育目的是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内容,这一点应为教学原则的制订所充分考虑,然而,传统的教学原则研究对此是比较忽略的。课程论、教师论、学习论,这些也是对教学原则制订有影响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原则既是出发点,又是调节中枢。

高校体育教学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一)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

“原则”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在教学论中,通常把教学原则定义为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教学原则对整个教学过程都起着指导作用:第一,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原则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第二,教学原则是实施教学的总调节器,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原则来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第三,教学原则是判断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教学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来说,就看教学原则贯彻得如何。因此,每个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都必须掌握教学论所确定的一系列教学原则。

基于以上对教学原则的分析,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二)体育教学原则提出的依据

1.哲学依据

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所应遵循的哲学思想来说,最基本的是两条:一是唯物论,二是辩证法。

违反辩证唯物论,主观主义地杜撰出一些“原则”来的事物是不难看到的,硬要把某些只能在局部地方起作用的东西夸大为在任何地方起作用肯定行不通。

对事物的基本关系的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这是避免片面性的重要方法,但片面性却常见,例如,直观性原则就是一条有片面性的原则。尽管直观在认识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自觉地运用直观,但是,直观只能在有利于认识的启动和深入时才使用,不能为直观而直观。直观适用的范围并不是普遍的,大量的概念、原理是不可能借助直观手段的,“道德”这个概念你怎么去直观地解释?“是一个无理数”这个原理你怎么去直观地说明?这里的片面性也就在这样两点:第一,直观手段的普遍性有限;第二,直观与认识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这是更重要的方面,但未涉及或未弄清楚。

2.教育理论依据

按照整个教育科学领域的理论层次来说,应当是这样的。教育理论,从大的方面来说,有教育本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论、教育规律论、教师论、学生论、德育论、智育论、美育论、教学论以及德育体制与教育管理理论等许多方面。

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论所要涉及的人的发展理论无疑对教学原则有重大影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最基本的,教学应当体现教育目的是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内容,这一点应为教学原则的制订所充分考虑,然而,传统的教学原则研究对此是比较忽略的。凯洛夫教学原则体系的重大缺陷之一亦在此,他提到的自觉性原则只是附带地涉及教学的教育目的。课程论、教师论、学习论,这些也是对教学原则制订有影响的。教学中的几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正确处理是教学原则所应当回答的问题。传统的教学原则研究一般只从教师的角度讲,尽管教学原则必然主要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但应涉及教学中几个基本要素的关系。对于教材,系统性原则对之给予了部分的注意,特别给予注意的是结构原则。

(三)体育教学原则的作用

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或标准。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原理和基本要求,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原则既是出发点,又是调节中枢。它在一定程度上具体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学习和掌握体育教学原则,能按照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正确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遵循体育教学原则进行体育教学,就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反之,违背了教学原则,就会降低教学效果,甚至劳而无功。

体育教学原则作用的发挥,不是某个原则所能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以发挥整体功能。所谓教学原则体系就是指:反映教学规律的多个原则之间不是孤立分散的原理,而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组合。只有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才能发挥体育教学原则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指导作用。由于人们对体育教学规律认识的角度不同,在构建体育教学原则体系的过程中,有的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有的侧重教育学,有的偏重心理学等。就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目前的体育教育理论界认识尚不一致。

(四)体育教学原则

1.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是指在教师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变成自觉的行动。

确定自觉积极性原则的依据,这一原则所指的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的自觉积极性。它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的教学规律决定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矛盾的主导方面是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者,他们掌握比较丰富的体育知识、技术和经验,能满足教好学生的需要。在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起着主导作用,它不仅表现在对计划的制订和执行上,而且还表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上。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知识、技术的接受者,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不完全是自发的,还取决于教师的指导、传授、调节和控制。反过来,学生有了学习和练习的自觉积极性,又能主动地自我调节和控制,并与教师的调节和控制协调一致,才能保证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贯彻和运用自觉积极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了解和熟悉学生

教师必须了解和熟悉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概况。要了解他们爱好什么、需要什么、擅长什么、有什么困难和不足,等等。这是教师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但是,真正做到了解学生是很不容易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要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师生关系中的主导者,教师不主动去了解和熟悉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当然也就谈不上“知心”。只有做到“知人”“知面”“知心”,才会有调动学生自觉积极性的基础。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不完全是自发的,还必须通过一系列细致工作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所以,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学中,如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组织教学等手段,把学生引导到所教的内容上来,更重要的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一种良好的条件,使外因能顺利而迅速地转化为内因,从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

(3)建立民主平等、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与信任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感情息息相通。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能动地参加到体育教学中去。

(4)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动机是一切行为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锻炼的心理依据。只有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培养学生自学、自练和自评的能力

自学、自练和自评的能力是养成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基础。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为学生自学、自练和自评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与锻炼。

2.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方式和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积极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奠定基础。

确定直观性原则的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规律、认识客观实际的辩证途径。任何知识的来源,都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也是从建立感性认识开始的。首先,必须使学生感知所学的动作,在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正确的动作形象和概念,从而为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奠定基础。贯彻和运用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综合运用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感知体育教材,扩大直观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除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要领外,还要通过触觉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完成动作时肌肉用力的程度、方法,及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等,以扩大直观教学的效果。

(2)充分发挥教师本身对学生的直观作用

教师自身的一切活动,都是学生观察的目标,特别是教师的动作示范、语言表达等都是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主要来源。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体育理论和运动技术水平,重视动作技术示范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充分运用多种直观教具和手段

要借助于多种教学媒介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模型、图片、幻灯、录像、录音、电影等,以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

(4)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直观性是通过学生直接观察运动动作的形象来实现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弄清正在学习的与已学过的身体练习有何联系。辨别运动动作的技术结构,找出动作技术的关键,明确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的界限,从而形成运动动作的正确表象。同时还要防止一般化的观察和单纯形式的模仿。

此外,选择运用好各种直观位置和把握使用时机,也将会取得良好的直观效果。

3.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确定因材施教原则的依据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个体发展不平衡性。同一年级和年龄组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共同点,因而体育教学可以对他们提出统一的规格和要求。同时,同一年级和年龄组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又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发展不平衡性,如他们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兴趣爱好、运动项目专长等方面都存有差异。这些不同点,又要求在统一的基础上,要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贯彻和运用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体特点

这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要通过调查研究,全面了解班上学生的体育认识、兴趣爱好、思想品德健康状况、体育基础、身体发展等多方面的情况。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才能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兼顾两头

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在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时,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达到的。同时,还要兼顾两头,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对个别身体素质好,有体育才能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为提高专项成绩打基础。对体弱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要热情关心、耐心帮助,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水平,完成教学要求。

(3)从客观条件的实际出发

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还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条件。不同地区、季节、场地器材设备条件,都会对体育教学起制约作用。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除了考虑教材、学生的特点、组织教法外,还必须考虑上述各方面的客观条件,这样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4.身体全面发展原则(www.daowen.com)

身体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全面多样,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选择多种多样的不同性质的教材,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全面锻炼和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得到协调的发展,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而长时间进行单一的、局部的锻炼,就得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有碍学生健康。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有机体。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某一方面的发展,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只有以身体全面锻炼为基础,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贯彻和运用身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全面贯彻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教委颁布的学体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精神,全面贯彻教学大纲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制订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学进度时,应注意各类教材和考核项目的合理搭配,保证学生身体的全面锻炼。

(2)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课的准备部分,要全面多样;基本部分教材要进行科学、合理搭配,较理想的方案是,准备部分要以活动全身各部位肌肉、关节和韧带为主,使全身各部位充分伸展,为完成课的目标做准备;基本部分的教材,既有上肢为主的练习,又有下肢为主的练习,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协调的锻炼和发展;课的结束部分,要做好放松活动,并布置课外体育作业,有组织地结束一节课。

(3)不断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的倾向

体育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上好体育课。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采用一系列手段和措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要的。但是,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单纯从兴趣出发两者区别开来。所谓单纯从兴趣出发,就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甚至背离体育教学大纲和全面锻炼的原则,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练什么,这种片面迁就学生兴趣的做法,长此以往,就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对如何上好体育课和教师教学内容选择,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5.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原则

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就是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承受适当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使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

确定合理安排负荷的依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变化的规律。从生理负荷变化的规律来看,人体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必须在适宜的生理负荷的刺激下才能实现。因此,在一定的限度内,生理负荷大,超量恢复的效果也就好,适应变化也加大;但如果生理刺激的强度过大,超过了一定限度,生理机能就会受到损害;而生理负荷刺激强度过小,对生理机能的发展也不会产生好的影响。

贯彻和运用合理安排负荷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合理安排授课和复习课

学生的性别、年龄和健康状况不同,安排生理负荷时,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教材,应考虑它们对身体机能的不同作用和影响,做出科学安排。此外,学生的生活制度、营养条件和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所在地区的气候因素及作业场所的环境条件等,在安排生理负荷时也应给予全面考虑。

(2)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和强度的关系

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和强度的关系,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应互相配合,逐步增加。在体育教学中通常是先增加负荷量,待适应以后,再增加强度。在增加量时,强度宜适当下降。在强度再增加时,量则应适当减少,这样量和强度交替的增加和下降,密切配合,才能使学生承担负荷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3)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的关系

表面数据是指运动动作练习的量和强度。内部数据是指负荷量和强度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与内部数据在通常的情况下是一致的。但因学生的体质强弱和身体训练水平不同,一定负荷的表面数据作用于不同的学生,可以产生不同的内部数据。因此,在分析生理负荷时,应把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结合起来,加以判断和评价。

(4)安排好心理负荷

安排心理负荷时,既要与教学进程相联系,又要与生理负荷相配合,使高低起伏,节奏鲜明,起到相互调剂,相互补充的效果。

(5)科学地安排休息的方式和时间

根据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休息的方式和时间,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6)做好生理和心理负荷的测量、统计和分析工作

在评价体育课的质量时,既要安排生理负荷的测量,又要安排心理负荷的测量,以便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客观评价。

6.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负荷的安排顺序,必须遵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使学生按照一定客观规律的顺序,逐步得到提高与发展。

循序渐进原则的依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深化,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贯彻和运用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深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了解各项教材的系统性,以及各项教材之间的关系。

(2)制定好教学文件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文件,保证教学工作系统连贯地进行。在制定教学计划文件时,每个运动项目、每次课、每学期的内容和教法,都应前后衔接,逐步提高。

(3)安排好教学内容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该运动项目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又要考虑与其他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先安排哪个项目,后安排哪个项目,要符合循序渐进的要求,使前一个项目的学习有利于后一个项目的学习。

(4)有节奏地逐步提高生理负荷

体育课中生理负荷的安排,应采取波浪式的有节奏地逐步提高。这是因为机体适应某种生理负荷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就一学年或一学期来说,应有节奏地交替进行不同负荷的体育课。本次课的生理负荷,应安排在前次课后的超量恢复水平上。但生理负荷总的趋势是逐步提高的。

7.巩固提高原则

巩固提高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不断地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并逐步有所提高。

巩固提高原则的依据是运动条件反射建立与消退的生理规律。因为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巩固和提高,是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反复练习可以使运动条件反射不断地建立和巩固,并在大脑皮层建立动力定型。但是,动力定型建立以后,还要继续练习,不断强化,使动力定型更加巩固和完善,否则,已经形成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贯彻与运用巩固提高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反复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经常的练习,增加练习密度,反复强化,不断巩固运动条件反射,是贯彻巩固提高原则的基本方法。每次课都要使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重复次数。但是反复练习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不断地消除动作的缺点和错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就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反复练习的自觉性,就更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2)采用提问、测验、竞赛等多种方式

采用提问、测验、竞赛等多种方式,是贯彻巩固提高原则的有效手段。在运用这些手段时,要根据课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提问要有启发性。在某一阶段的教学告一段落时,可采取竞赛的手段,观察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竞赛条件下,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

(3)改变练习条件

改变练习条件,对巩固提高体育基本技术、技能起到良好作用。改变练习条件包括场地、器材及动作结构、环境条件等。如平地跑改为斜坡跑,改变器械重量和动作组合等。

(4)课内外结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布置一定的课外体育作业或家庭体育作业,使课内外紧密结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5)培养进取动力

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进取动力。

以上体育教学原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应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在体育教学中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体育教学原则是一个发展的范畴。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体育教学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教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原则也将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