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及概念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及概念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教学目标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及概念

(一)体育教学的条件关系

体育教育领域中,与体育教学目标相关的术语较多,如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任务等,因而人们容易混淆。那么,“体育教学目标”与相近的“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1.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任务的含义

(1)体育教学的目的

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人们设立体育学科和实施体育教学的行为意图与初衷。体育教学目的也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概括性的和总体性的要求,它把握着体育教学的进展方向。

(2)体育教学目标

是努力的方向和预期的成果,是“要在各个阶段达成什么和最后达到什么”的意思。由此而论,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人们为达到体育教学的某个目的在行动过程中设立的各个阶段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预期成果。

(3)体育教学任务

是受委派担负的工作或责任,即上位的人或事对下位的人或事提出的要求及布置的工作,是“要做什么”的意思。由此而论,体育教学任务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和必须做的工作。

2.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应是如下的相互关系。

第一,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总和就是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

第二,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实现了体育教学目的的标志。

第三,体育教学任务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的实际工作和责任。

3.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

人们往往把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混淆。在现代汉语中,“目的”的意思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把“教学目的”理解为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标准要求。由于在汉语词汇中“目的”和“目标”并没有质的差别,因此,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视为同一。

其实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体育教学目的在方向性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教学活动所要预期达到的结果。其区别:第一,体育教学目的与体育教学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体育教学目的是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总要求,对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体育教学目标是对体育教学的具体要求,只对特定阶段、特定范围内的教学活动有指导规范作用,如某一课时、某一单元的教学活动;第二,体育教学目的具有稳定性,而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体育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特别是体育教学目的是以指令性形式表现出来。而体育教学目标则较多地体现了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求,有一定的自主性,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予以制定、调整,有一定的灵活性。

体育教学目标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教学目标反映教育思想,也反映对教学规律、教学过程等客观性教学要求的看法。教学目标一经确定,便对其他主观性教学要求发生影响,即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及其他种种的教学行为。当然,人们从教学行为中获得的经验与体验又反过来使自己对教学目标进行再思索,或进一步加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或对教学目标做某种幅度的调整。

教学目标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可行性。说明目标的内容,即说明做什么和如何做;二是预期性。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即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详细规格。

4.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任务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的而且是必须做的工作。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虽然是同一个范畴,但又有区别。第一,教学任务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则是在一定教学时间内各种教学活动行为要达到的标准和境界。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第二,教学任务是比较笼统的,分不出阶段和层次。教学目标的描述由于采取了具体的行为动词,因而对教学过程的阶段、深度和层次有明显的限定;第三,教学任务是教师对教学的期望,缺乏量和质的规定性,观察和测量都难以进行,其结果难以评价。教学目标则将教学任务具体化和量化,可观察、测量,或作为评价的依据;第四,教学任务一般为教师所掌握。教学目标师生都要明确和掌握,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检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5.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这个预期成果可分为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是体育教学的阶段目标;阶段性成果的总和就是最终成果,即体育教学总目标。体育教学总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标志。

(二)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行为方式的过程。这个“行为”是从广义上说的,它既包括外显的行动,又包括思维和感情。从这个角度去认识体育教育时,体育课程目标就是体育教育寻求学生发生各种行为变化的代表。要使体育教育达到预定的目标,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研究。

(1)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体育课程的主体是学生,体育教育的工作要求、内容选择、安排和组织形式,以及教育、教学、训练方法手段等,都要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前提。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生理的主要特点包括身体的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和素质发展三个方面。不同年龄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体育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才可能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预先设计的“目标”。

因此,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是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生理和心理依据,它反映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作为体育课程主体的客观需要。只有充分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确定的体育课程目标才是科学的,并能指导实践,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2)学生全面发展需要(www.daowen.com)

教学与发展的问题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同教育科学的一系列其他重大问题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客观真理和科学是现代课程的支柱和核心,对原理结论的被动接受与对科学真理的绝对服从导致了人们主体意识的减弱和人生目标的迷失,甚至出现了被书本知识主宰和控制的“异化”现象。很少有人去探寻课程实践中人性发展的内涵,精神提升的意蕴,也很少有人把课程与人的精神解放、生命历程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对人的主体与人生目标的哲学探讨,将会把课程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因而,人的生命和发展都应该是课程研究和出发点,任何知识内容的安排都应以人的发展为依据、准绳。

“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发展。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历来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教育学把人的发展看作是个体的人的天赋特性和后天获得的一切量变和质变的复杂过程,即由一个生物性的个体变成一个具有无限创造能力的社会成员,其中包括身体、智力、品德、审美和劳动技能等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学中讨论的人的发展,既包括个体的自然发展,又包括个体的社会发展。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常常是密切关联的,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的情况说它是自然发展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发展也可以。当然也有自然发展包含着一部分社会发展和社会发展包含着一部分自然发展的情况。从而可知,作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不同自然成长因素、社会因素和基于社会的教育过程综合作用的发展,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作为体育课程的主体——学生,无论是否接受了体育课程的教育,其都会在自然成长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成长和发展的。而体育课程的作用则是通过体育的手段引导、鼓励、教育使之能够更为健康地成长、发展,从而达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由于体育课程所面临的任务是培养、塑造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所以,应当说体育课程的主体是“发展人”。“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促进自身发展的实践。”也就是说,体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根据人的发展的概念中必然包括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既然人在生物因素和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因素下仍然可以得到发展,那么,围绕主体所进行的体育课程主要着眼于儿童、少年、青年,直至成年人的成长,即“发展人”。所以,在体育课程的任何阶段,当考虑其目标和计划时,都必须遵循人的发展基本规律来设计、制定并实施。无论是群体的人,还是个体的人,其发展的规律和状况都应该成为制定体育课程目标和计划的基本依据。

2.对社会的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主要是研究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体育课程提出的要求。它集中体现社会在培养人的质量规格要求上。当今世界正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迈进了新的世纪,面对新的形势,我国体育课程要根据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考虑我国对体育教育提供的必要条件、合格体育师资的数量与质量、场地、器材设备、工作经费等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体育课程目标才是科学合理的。

在对社会需求的研究中,不能忽略了社会文化传承的需要。文化的传承,不只是静态的积累、保留和传递,它应是选择性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转化为适合时代的有用东西,并加以传扬下去。

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就其本质而言,它乃是实现人类文化传承的最主要手段。自然,体育教育是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而体育教育的核心就是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体育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现象,学习体育就是接受体育文化熏陶。体育作为国际社会文化现象由来已久,现代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与近代文化发展史息息相关。通过体育课程,就能够接触并认识一定的社会文化。其次,体育课程又是体育文化传承的媒介,学习体育就为传承体育文化提供了捷径。学习体育的一大好处就是能为学习者打开认识体育文化的大门。此外,体育课程本身的功能特点,有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承。现代体育课程的结构丰富了体育文化的传承途径选择,体育的显露课程、隐蔽课程、社会课程与体育文化的传承互为补充。

3.对学科的研究

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由于体育课程专家谙熟课程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体育课程专家的建议是该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

体育课程本身的功能是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信息,是课程内部特性的反映,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所要获得的体育教育的结果。到目前为止,体育课程的功能是多元化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启智功能、情感发展功能、群育功能、美育功能、娱乐功能和竞技功能等。

由此可见,只有依据这些功能所确定的体育课程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体育课程目标的层次结构

体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增强体质”或是“促进健康”,还是学会某项运动技术。从这些目标当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并不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此外,对于同一层次的目标而言,还存在着不同领域和水平的区分。课程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不同的层次结构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1.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

根据目标的上下层次关系,可以依次将课程目标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层次。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标

所有课程的共同目标,即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的总体目标的规定,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与该社会员根本的价值观一致,一般有浓厚的社会政治倾向。这一层次的目标经常被写进国家和地方的法规,或其他形式的重要的课程文件当中。

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标只能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菜单式的。就课程编制而言,总体目标具有导向性,渗透在课程编制的各个方面,可运用于所有的课程实践。例如在考虑课程的宏观结构时,必须服从教育目标的根本方向,在决定课程的具体内容时,必须保证与教育目标要求符合,像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的设置,能否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各门课程所选择和渉及的内容,是否与学生全面教育目标方向相一致,等等。当人们从总体上考虑和判断具体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课程内容的合理性时,经常是用教育目标作为根本依据的。

(2)课程的总体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

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标,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自己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特定的要求,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讲的培养目标,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总体目标在各个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中具体化的体现,两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尽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但仍然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通常用发展学生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表述方式,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领域,而只是对各个教育阶段和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各种学科课程的编制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样各个教育阶段和各级各类学校中体育课程也是根据培养目标而编制的。

(3)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

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课程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定阶段的具体课程,要研究的体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属于这一层次的。这个层次上的目标比培养目标更为具体,可以说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的表现。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明确课程与上述教育目标、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学科领域课程目标。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有助于澄清课程编制者的意图,使各门课程不仅注意到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且还要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注到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体育课程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结合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教育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而制定的。

(4)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

尽管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有细化和可操作性的趋势,但仍然是总体性的或阶段性的一般目标;而作为短期的某一教学单元以至某一节体育课,又如何分析它的目标体系呢,这通常称为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它们是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课的教学目标又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最微观层次的课程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通常分析到操作化的程度,它往往与具体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对体现较抽象的课程目标的结果给予明确的界定,引导教学的展开。

教学目标是一所学校在确定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案并制订以单元为基础的全年教学计划以后,由任课教师制定的,它是教师制订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的根据。在过去,我国较为重视的是课时计划,并把一堂课看作是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其实一堂课是最基本的教学学位,却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基本教学单位,因为一堂课不能把一个教学系列完整地教给学生,有时只完成其中一部分。只有一个教学单元才能把一个完整的教学系列教给学生。因此,在改革的新形势下,应当更为重视单元计划的构建和单元目标的设计。

2.课程目标的横向关系

课程目标的横向关系实质上反映了各种目标的区分以及相互关系。“目标领域”是指预期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变化的内容领域。在教育目标这一层次上,我国通常用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劳来划分目标领域。无论怎样划分目标领域,各领域对总的目标来说都应当具备逻辑的合理性,它们彼此之间在相互关系上虽然可能是并列和平行的,这样使得议程目标更加具体、清楚和明确,但它们之间必须是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而单独实现课程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