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成果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面对青少年体质呈现下降趋势这一事实,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入,世界各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已由素质向健康方面转化。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成果

2.6.2.1 青少年体质监测现状

(1)我国体质监测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国民体质的监测工作,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组织力量针对幼儿、学生、成年人和老年人开展体质调研。其中,幼儿体质调研发生于1975、1985、1995和1998年,学生或青少年体质调研发生于1979、1985、1991和1995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联合教育部、卫生部等10个部、委、局,我国开启了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构建工作。经过长达5年的努力,不仅出台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还于2000年开展了首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标志着以前各自为战的、不同人群的体质监测工作走向了统一,在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权威性。此后以每5年为一个周期,常态化地开展全国范围内的体质监测工作,涵盖3—69岁范围内的各年龄段人群;同时定期面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从而为科学指导国民开展健身活动提供依据。新出台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对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组织体系、技术保障体系、样本构成、监测指标、测量器材、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技术培训等内容都作出了详细的部署。

(2)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量和评价标准演变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标准的演变和发展是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我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一系列测量与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标准,使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标准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现了一标多用,在保留部分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健康素质的指标。鉴于多地域的适用性,新增了测试综合运动能力的指标及多项选测项目。当前,从事青少年体质测试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在制定标准和选择测试指标时都力图达成一致,但由于各国国家体制不同,国情的差异以及各个国家的某些观点、习惯、特点的不同,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在指标的选择和侧重上也有所不同。然而,面对青少年体质呈现下降趋势这一事实,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入,世界各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已由素质向健康方面转化。

周丛改(2011)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质监测各方面制度不健全,科学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可使决策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更加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主要包括建立灵敏的反馈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和严肃的监督机制[52];张彦峰等(2013)通过对目前国内常用的学生体质调研和测试指标进行筛选和论证,构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少儿体质检测、评价指标体系,以便科学、客观、准确地掌握儿童青少年体质的体系特征、健康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96];周进国等(2013)通过中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措施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质监测工作起步较晚,整体不够成熟,目前的工作重点仍停留在体质监测层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体质监测—健康促进”一体化的青少年体质监测制度体系;高刚等[97]认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首次增加了与人体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心血管功能测试指标,同时保留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部分身体素质的测试项目,突出了与青少年健康直接相关的评价指标;陈培友等[98]

(2013)认为,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参照标准面临着两大难题,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国际青少年体质已从运动能力评价为主转向健康相关的体适能评价,在指标选择上更倾向于与健康相关的指标;岳建军等提出在评价指标建立方面,应围绕体质健康来构建测试指标体系,而不是运动能力[99];在评价标准参考方面,联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建立健康评价标准;曲鲁平等(2015)从生物、社会和心理等要素入手,构建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自我效能、知觉利益、知觉障碍、人际影响、体育活动和体质健康六要素模型,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对体质健康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人际影响可以通过影响自我效能和知觉利益来影响体育活动,并间接促进体质健康,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影响较少[65]

综上所述,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强调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涉及诸多领域,只有全社会相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更好的评价与监督机制,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作出贡献。(www.daowen.com)

2.6.2.2 青少年体质监测指标

青少年体质监测的主要监测指标包括身体成分、心肺功能、执行功能、认知、肌肉力量、平衡、柔韧、骨功能、骨密度、睡眠质量等[100]。研究集中在有氧运动改善儿童的执行功能、骨发育、代谢综合征等领域。美国学者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究:小学适龄儿童通过完成PACER测试以评估有氧能力和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101];将人口学变量(年级、性别、家庭收入、ΔBMI)与任务记忆能力(反应)时,准确性及目标鉴别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β≥-0.12,P≤0.03)、性别(β≥-0.12,P≤0.04)、家庭收入(β≥0.11,P≤0.05)影响儿童目标判别准确性,而BMI的增加(β=11,P=0.05)降低了目标精度,有氧运动能力越好的儿童判别精度越高。

研究发现,青少年执行功能与久坐时间和PA具有相关关系;还有学者发现运动量能改变认知运动任务执行中的脑激活状态;Guseman等在一项针对肥胖少年的3个月的心肺适能(CRF)和力量训练结合的运动干预研究中发现,CRF和力量训练可改善肥胖少年代谢综合征评分;Meeks等研究发现,规律体育活动特别是力量练习对高中女生的胫骨骨面积(P<0.05)、骨密度(P<0.05)和骨强度(P<0.05)有正向影响,且在成年后对骨强度有正向影响;Strickland等研究也表明,越野运动可提高大学生的骨密度(38%,P=0.05)和骨强度(0.91 vs 1.1,P=0.06);佐治亚大学Kort等在一项对前大学体操运动员的20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随访运动员在腰椎、股骨颈、股骨近端、桡骨和胫骨等部位的骨密度和骨强度比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

基于当前全球互联网与智能硬件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石墨烯和柔性传感器的不断突破,未来可通过在运动服装、鞋、球拍、器械、场馆等加载多种移动传感器来测量和监控青少年体质和运动数据,并逐步加强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等多项指标的检测,通过算法进行挖掘分析,为青少年科学合理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建议。

2.6.2.3 青少年体质监测发展趋势

青少年体质监测的电子化趋势日趋明显,体质综合测评、电子产品(运动腕表、可穿戴设备)、手机APP、网上运动指导等监测青少年体质指标的方法已成为主流。特别是以运动腕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已被大量应用于青少年体质监测。Colgan等为视觉障碍儿童研发了具有身体机能监控的语音计步器,不仅可使视觉障碍儿童无障碍运动,而且可以时时监控其身体机能,该项研究对老年人、疾病人群安全运动亦有重要启示;Walker等研发了时时监测大学生运动负荷和能量代谢的装备,为安全运动和体重控制提供了思路;Ko等研发了利用智能手机监测心率并靶向性调控个体健身方案的APP,可监测运动时的心率、耗氧量、能耗量、呼吸交换比率。未来基于移动终端的便携式安全运动和健康监控产品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亦可用于青少年学生的课内外运动和锻炼的健康指导,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领域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尤其是美国在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上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国内目前已有大量可穿戴运动监测装备和手机APP上市,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在未来将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