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易学百问:揭秘风水为何风靡

易学百问:揭秘风水为何风靡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再想一下,所谓“风水大师”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为什么现在打着“看风水”旗号的骗子会屡屡得手?这一“风水大师”死于“风水”的实例,会说明什么呢?既然会“看风水”,怎么会把自己置于“风水”险恶的地方呢!历史上,读书明理的儒者并不笃信什么“风水”。比如,北宋的欧阳修就不信“风水”说。那么,如今的“风水”概念为什么会“风靡全球”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持续批判封建迷信。

易学百问:揭秘风水为何风靡

答:大家先回想一下,在改革开放前,一家几代人拥挤在空间不大的房子里,应该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人宣扬什么“阳宅风水”?大家再想一下,所谓“风水大师”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为什么现在打着“看风水”旗号的骗子会屡屡得手?答案很简单:因为现在人们有需求的“市场”,所以就有为之服务的“队伍”。我们了解一下现在到处“看风水”那些人群的背景,多数起初只是为人批个“八字”或起个名字的人。为什么一夜之间就会转行成为“风水大师”呢?这一切都是“钱”在作怪,都是“市场需求”在作怪。

新闻报道,有一位香港“著名”的风水大师连同他的弟子,在广州看风水,结果双双被泥石流掩埋而死。这一“风水大师”死于“风水”的实例,会说明什么呢?既然会“看风水”,怎么会把自己置于“风水”险恶的地方呢!

诚然,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那些“风水大师”,而是应该探讨一下“风水”是如何时髦起来的。如果没有人们的盲目追求,哪里还有那些“风水大师”的活动市场?

历史上,读书明理的儒者并不笃信什么“风水”。

比如,北宋的欧阳修就不信“风水”说。在他的家乡江西庐陵,有人嫉妒他家世代为官,于是就在他家的祖坟后面挖洞,“切断龙脉”破坏“好风水”。欧阳修听说之后不以为然,说“我们家世代为官,是靠祖先的荫德”,并不对那挖自家祖坟的人进行报复。

程颐画像

司马光画像

又如,“北宋五子”之一的程颐,他不但不信《葬书》里面的说教,而且还对墓地的选择提出了很有见地的五条标准:

相地,须使异日决不为路;不置城郭;不为沟渠;不为贵人所夺;不致耕犂所及。

又如,北宋的司马光在《家范》一书中说:

今世俗信术者,妄言以为葬不择地及岁月日时,则子孙不利,祸殃总至,乃至终丧除服,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终身,或累世犹不葬。至为水火所漂焚,他人所投弃,失亡尸柩不知所之者,岂不哀哉!人所贵有子孙者,为死而形体有所付也,而既不葬,则与无子孙而死道路者奚以异乎!

司马光特别于《葬论》文中举了一个自家葬父的例子,大意是说:自己的父亲去世了,宗族里的人都说“葬者,家之大事”,一定要请个阴阳先生过来操办此事,不请是绝对不可以的。他的哥哥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把邻村的“良师”张生找过来,先“许以钱二万”,说:“如果你能够按照我的安排去打理葬事,我就给你这么多的钱,否则我就去找别人。”那个张生为了赚钱,当然“惟命是听”。于是哥哥就按照自己的意思,进选择安葬的日期、埋葬的地点、墓穴的浅深广狭、出入的道路等,都“取便于事者”。出殡的时候,让那个张生在一旁装腔作势,对着族人举着《葬书》,口中连说“大吉”,结果“族人皆悦”。

我们以今天网络所载“长沙企业家花费百万在城里大路旁边为其母亲修造椅子坟”的消息对比千年前的司马光安葬父亲的故事,读者有何感想呢?

“风水”概念原本出于《葬书》,讲的就是如何为死人选择好的埋葬地点,无它,仅此而已。那么,如今的“风水”概念为什么会“风靡全球”呢?这里当然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www.daowen.com)

历史发展到了南宋,迷信“风水”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如朱熹的学生蔡元定的父亲“牧堂老人”就是一位,朱熹后来笃信“风水”也有“牧堂老人”的因素。把用于阴宅选择的“风水”概念移植到整个人类生活的空间,其始作俑者是南宋的朱熹。

朱熹说:

山本同而末异,水本异而末同。冀都是天地中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山脊以西,水西入龙门西河,山脊以东,水东入海,前面黄河环绕,右是华山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为龙,淮南山第二重案,江南山第三重案,五岭第四重案。

朱熹没有到过河北,却把大半个中国说成是“天地中好个风水”。

朱熹在“风水”方面还做过霸道之事,按《四朝闻见录》记:

熹既信蔡元定之说,谓建阳县学风水有侯王之地,熹欲得之,储用逢迎其意,以县学不可为私家之有,于是以护国寺为县学,恐是政和以县学为护国寺,以为熹异日可得之地,遂于农月伐山凿石,曹牵伍拽,取捷为路,所过骚动,破坏田亩,运而致之于县下,方且移夫子于释迦之殿,设机造械,用大木巨缆绞缚圣像,撼摇通衢嚣市之内,而手足堕坏。观者惊叹,邑人以夫子千万世仁义礼乐之宗主,忽遭对移之罚而又重以折肱伤股之患,其又害于风教大矣。

以上朱熹欲霸占建阳县学“风水宝地”,不惜移动孔子圣像,致使圣像手足堕坏的故事,告诉我们朱熹是一位笃信“风水”说教的人。

明代朱隶为了建都北京,搬出了朱熹“冀都是天地中好个风水”之说。由此以来,整个明代的“阳宅风水”说就大行其道,一些托名的“风水”书也陆续问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持续批判封建迷信。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个人的住宅情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方有了所谓“阳宅风水”方面的需求,也于是有了“风水大师”的用武之地。

笔者先后写了两本有关“风水”方面的书,一本是《风水史话》;一本是《风水皕问》。笔者对待“风水”的态度,主张那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不是什么“风水学”,此种文化之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尤其在现代钢筋水泥楼房林立的情况下,一些古代传承下来的什么“八宅法”“玄空风水”等等,都不能拿过来就用。也不能把“风水”概念毫无限制地任意外延,不能把一些现代的科学知识一股脑地纳入所谓的“风水学”里边,更不可生硬自造一些所谓的“风水理论”而信口开河。古语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不量力贪而图大,自作聪明巧取钱财,就是不积善之家必有余殃。

郭彧编著《风水史话》

郭彧著《风水皕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