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易学百问:上下同心论

易学百问:上下同心论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易》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可以觇治世之气象矣。《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论》:《易》之为道,大矣!夫泰之为卦“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否之为卦“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长孙皇后论》(节选):夫闺门,王化之始也。《程明道告神宗当防未萌之欲论》(节选):《易》曰:“履霜,坚冰至。”《读鹿鸣至天保六诗》(节选):尝读《易》之泰象曰:“天地交泰。”

易学百问:上下同心论

《易》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可以觇治世之气象矣。盖天髙而地下,君尊而臣卑,理势之当然也。君之不可下于臣,犹天之不可卑于地。然天地之形不可交而以气交,上下之分不可交而以心交,故阴阳和而万物顺,上下交而万民化。此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上下一心,君臣相得则治,反之则乱,合若符莭,信如应响。

君子以虚受人论》(节选):

夫君子之进徳修业也,立身行己不可不诚,应事接物不可不虚,故《易》之中孚言立诚之学,而咸卦则言受人之学,中不可不诚,又不可不虚。

《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终吉论》(节选):

治国必始于齐家,而齐家乂在于修身,身修则孚与威自然而合,待之以诚而不使之怨,临之以庄而不使之狎,则家道永昌,以之治国平天下,将无所不可矣。《易》家人上九之爻曰“有孚,威如,终吉”,可谓得治家久远之道矣。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论》:

《易》之为道,大矣!以在天者言之,体天地之撰,括阴阳之精,而统备乎五行万物之理;以在人者言之,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伦,日用酧酢,吉凶悔吝,忧虞得失之事,莫不具载,而原始要终之道,有操之一心而有余者,故《易大传》曰“惧以终始,其要无咎”,乃总《易》之道而提其要以示人也。

盖人之立志行己欲自践于圣贤之域者,其术固非一也。然总而言之,不外于戒惧一心。何则?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性固善,然为私欲所蔽,则心放佚而莫知自省,以至有过行而入于凶咎。圣人欲其思也,乃教以成始成终之道,莫若以惧为本,故系泰之上六则曰“城复于隍”、否之九五则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夫泰之为卦“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否之为卦“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然吉凶顿异者,泰之上六治极当乱之时,而志满心骄,不能戒惧,故凶;否之九五乱极当治之时,而戒谨恐惧,故吉。此非惧以终始之大验乎?推之谦之六爻皆吉;震之六爻无凶,以能戒惧而得亨也。豫上九之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谓不知惧则自吉而向凶也。夬之九二曰“惕号,暮夜有戎,勿恤”,谓能自惧则虽危而无咎也。

盖《易》之要,以贞为本,惧则能守贞矣。以孚为贵,惧则能有孚矣。危者使平,易者使倾,而终归于惧以终始。人能以此为法,既惧之于其始,以防微杜渐,又戒之于其终,以持盈守成,则处事之要、为学之法,皆备于是矣。

《物不可以苟合论》(节选):

天下之事,未有可苟且以行者,自小以及大,自近以至远,莫不皆然,故礼者所以辨上下定民志,天下之事不正之于始,必不能成之于终。若不由礼而以苟合,则吾未见其可也。

盖自上古结绳以降,尧舜以文明治天下,于是焕焉称治。自兹以往,圣帝明王为治,莫不以礼为本,然后渐之以仁,摩之以义,和之以乐,而天下化成。以之奉宗庙,则有奉爵焚燎肃雍恭敬之仪;以之接宾客,则有宴享进退揖让升降之等;以之理民,则有分田兴学教齿教让等威服用之文。凡诸冠婚丧祭,皆彬彬然有莭有文,而从无苟且以从事者。

秦汉以降,无圣明之君能复古礼,惟以一己之便宜而行一时之权变,故有宋大儒皆以为苟道。盖凡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莫要于礼,而《易》之所谓“物不可以苟合”者,其义诚广大而精深也。且道心人心之分,君子小人之辨,皆在于是焉。

《动亦定静亦定论》(节选):

“天地之大徳曰生”,终万物始万物,而万物莫不生长收藏之各得其时。然其所以“大生”而“广生”者,亦曰“易简”而已矣。圣人体天,以治其心,以修其道,以合体用,而贯显微。然其所以聪明而时乂者,亦曰定性而已矣。定性者,岂不思一事,不虑一物,兀若槁木而已哉!动亦定静亦定,乃其所以为定性也。

善乎《易》之咸九四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贞者,定也。定则吉而悔亡矣。憧憧往来者,不定也。不定则朋从尔思,朋从尔思凶可知矣。

《唐太宗论》(节选):

当隋炀之时,天下瓦解,群雄睚眦,窥伺名器,于是太宗以英雄之资,备仁义之徳,复得髙祖之贤为之父。《易》曰“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盖髙祖以柔中之徳,赖太宗以阳刚之体,发而用之以安天下,固宜唐室之兴也。(www.daowen.com)

《长孙皇后论》(节选):

夫闺门,王化之始也。《诗》三百而必以关雎为首,《礼》严大昏,《书》重厘降,《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盖知正家之道必本于闺门,闺门正而后家齐国治也。

《宋宣仁皇后论》(节选):

《易》曰“家人利女贞”,言闺门王化之始,必女贞然后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故内助之贤,人君治国之本也。

《程明道告神宗当防未萌之欲论》(节选):

《易》曰:“履霜,坚冰至。”解之者曰:“霜阴气所结,盛则水冻而为冰,此爻阴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势必盛,故其象如履霜则知坚冰之将至也。”夫欲念亦如霜之始结也,不防之于未萌,则必私欲大炽而有坚冰之祸矣。

《复性说》:

性者体也,情者用也。制情以从性,性其情也。拂性以纵情,情其性也。

情其性则性为情矣,乌在其为本性也。然则如之何而后,可曰有复性之道焉。复之之道何居?曰克己以复天命之本,然使和其情以顺其性而已。在《易》复之初爻曰“不远复,无祗悔”。孔子觧之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言性本无失,有失而能速复,则身修矣。在天为一阳复见,在人心为本性复明,岂有悔哉!

孔子举此以赞顔子,刘屏山举此以教朱子,以其为修身复性之要旨也。六二曰“休复,吉”,孔子觧之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初阳乃天心之见仁也,二近初阳有下仁之美,言复之之道又在好徳亲仁,涵养熏陶,以日复其性而休休然有余裕也。六三曰“频复,厉,无咎”,频复与不远者殊科,故厉,然能复则无咎矣。六四曰“中行独复”,卦五阴,独四与初相应,处众小人之中,独能与一君子合志同方,不言吉而吉可知,故孔子以“从道”美之。至五之“敦复”则曰“无悔”;上之“迷复”则曰凶。以此见复性之道,当谨几察微,不贰其过,修身以克之,下仁以休之,独复以持之,敦厚以居之,而不使之频复而迷复焉。则所谓天命之性,五常五伦之美,皆在我而不为习所远矣。吾故曰复性之道在克己,以复天命之本然,使和其情以顺其性而已。

《读鹿鸣至天保六诗》(节选):

尝读《易》之泰象曰:“天地交泰。”觧之者曰“阴在上而阳居下,君下交臣之义也”;又曰“天地之体不可交而以气交,君臣之分不可交而以情交”。古昔圣王所以维持世教,平章百姓,使万邦协和黎民于变者,亦頼有此情以相维繋耳。故礼以节之,乐以和之,饮食以荐之,宾主以亲之,歌咏以侑之,使惬其情而不流焉。其在《诗》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燕宾客而欲其示以大道,则君臣交警之意,亦寓于其中矣。

古体诗

古风

羲皇初画卦,犹以结绳治。后圣继心传,法夬兴书契。

岂徒充简编,即是传道器。君看六经中,言言道仁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