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经主于明义理,然不得其文字之训诂,则义理何自而推?
可见,若要推得正确的义理,其前提是要有准确的“文字训诂”。准确地解释古语或方言,或可以称之为“训诂”。“训诂”又可分作“形”“音”“义”三个方面。
① 音训
如《周易》大畜卦《大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识”通“志”,音“志”。
如《周易·系辞》说“古之聪明叡知神武而不杀者夫”,“知”读作“智”,“杀”读作“衰”。
如《周易·系辞》说“夫乾其静也专”,“专” 通“抟”,音“团”。
如《周易·系辞》说“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信”通“伸”,音“伸”。
② 形训
是“彖”还是“《彖》”?
如王夫之《周易内传》卷一,校点者作“舍《彖传》以说《彖》辞”“凡《彖传》于释《彖》之余,皆以人事终之”“《系传》之所谓辞,文王、周公《彖》爻所系之辞也”“篇中五序《彖》爻之辞”“《彖》辞虽为吉占而有戒意”“《彖》先言吉而后言亨也,《彖传》于此二卦畅言天地万物消长通塞之机”。此是见“彖”就加书名号。
“彖”字形同而义不同。孔子为“彖”作传称之为《彖传》,而“彖”乃指“卦辞”而言。所以,正确的校点当作“舍《彖传》以说彖辞”“凡《彖传》于释彖之余,皆以人事终之”“《系传》之所谓辞,文王、周公彖爻所系之辞也”“篇中五序彖爻之辞”“彖辞虽为吉占而有戒意”“彖先言吉而后言亨也,《彖传》于此二卦畅言天地万物消长通塞之机。”所以,不能见“彖”字就加书名号。
是“已”还是“巳”?
如《周易》革卦:“革,已日乃孚”。有作“革,巳日乃孚”者,巳、午为火,如宋张浚《紫岩易传》“离为日,自初进四革道乃成,为巳日”之说。还有作“革,己日乃孚”者,如朱震《汉上易传》说:“己日,先儒读作已事之已,当读作戊己之己。十日至庚而更,更,革也。自庚至己,十日浃矣。己日者,浃日也。”
王弼《周易注》:“故革之为道,即日不孚,已日乃孚也。孚然后乃得元亨利贞悔亡也。已日而不孚,革不当也。”孔颖达《正义》曰:“‘已日乃孚’者,夫民情可与习常,难与适变;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故革命之初,人未信服,所以即日不孚,已日乃孚也。”唐史征《周易口义诀》曰:“已,竟也。”宋胡瑗《周易口义》曰:“已日,则事已成之日。”宋郑刚中《周易窥余》曰:“已,当从先儒读作已事之已。已日乃孚,谓革易其故体,不能即日孚也,惟革事之日已矣,然后人始孚而信之。”显然,注与疏皆作“已日”,为革命已经结束的意思。
今《儒藏》精华编经部易类,即收录《周易注》《周易正义》,又收录《汉上易传》。毫无疑问,前两书本着注疏者的意思,革卦经文要作“革,已日乃孚”。然而,后一部书将如何处理?
可惜,《帛书周易》此卦(卦名作“勒”)二“已日”字皆缺失。从香港购回的楚竹书《周易》卦名作“革”,二“已日”皆作“改日”。因此经文的不确定性,所以“不擅自修改经文”的原则亦不适用于此。看来,尊重原注疏者的本意,各自作“已日”或“己日”,可能是一折中可行的办法。
是“曰”还是“日”?
如《杨氏易传》:“大畜卦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日闲舆衞,利有攸往。”查《子夏易传》、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正义》、唐史征周《易口诀义》、宋胡瑗《周易口义》、宋司马光《温公易说》、宋张载《横渠易说》、宋苏轼《东坡易传》、宋耿南仲《周易新讲义》、宋张浚《紫岩易传》、宋李光《读易详说》、宋沈该《易小传》、宋朱震《汉上易传》、宋都絜《易变体义》、宋郭雍《郭氏家传易说》、宋李衡《周易义海撮要》、宋赵彦肃《复斋易说》、宋赵善誉《赵氏易说》、宋方闻一《大易粹言》、宋易祓《周易总义》、宋李过《西谿易说》、宋赵以夫《易通》、宋魏了翁《周易要义》、宋郑汝谐《郑东谷易翼传》、宋赵汝《周易辑闻》、宋方实孙《淙山读周易记》、宋董楷《周易传义附録》、宋俞琰《周易集说》、宋丁易东《周易象义》等皆作“曰闲舆卫”。
宋王应麟编《周易郑康成注》:
大畜……日闲舆卫,日习车徒。
宋本《经典释文》“曰”下释:
音越,刘云“曰”犹言也。郑,人寔反,云“日习车徒”。
敦煌石室《经典释文》残卷陆德明释“曰”字:
越音。又人质反,犹言。郑云“日习车徙”也。(www.daowen.com)
出土《帛书周易》泰蓄九三:
良马逐,利根贞。曰阑车[卫],利有攸往。
帛书“昭力”篇:问“阑舆”之义。子曰:
上正卫国以德,次正卫国以力,下正卫[国]以兵。卫国以德者,必和亓君臣之节,不耳之所闻,败目之所见,故权臣不作,同列子右,欲以固亓观赏。百姓之□,以禁□教,察人所挨,不作奇心。是故大国属力焉,而小国归德焉。城郭弗修,五兵弗实,而天下皆服焉。《易》曰“阑舆之卫,利有攸往”,若舆且以阑然卫之,况以德乎?可不共之又?
由此可知,“曰阑舆卫”,是吩咐用栏干把战车护卫起来的意思。郑玄“日习车徒”之释,则与之大相径庭。
是“云”还是“ㄊ”?
四库本《周易述》:
《说文》曰:云,不顺忽出也。从倒子,或从㐬,即古文《易》突字。
《说文》注“ㄊ”字曰:
不顺忽出也,从到子。《易》曰“ㄊ如其来如”,不孝子ㄊ出,不容于内也。凡ㄊ之属皆从ㄊ。
注“㐬”字曰:
或从到古文子,即《易》“ㄊ”字。
由此可知,“云”字即“ㄊ”或“㐬”之误。
③ 义训
义训“大”与“善”
如《周易·系辞》说“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此把“蓍龟”的卜筮作用夸大其词,与实际情况有所脱节。出土帛书《周易》以及唐魏征《周易治要》、陆德明《经典释文》皆作“莫善乎蓍龟”,由此可知,“大”是“善”之误。
义训“冠”与“见”
如《四库全书·周易注疏》“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说王弼对《周易》的注释冠古又冠今,与实际情况不合,也不合乎道理。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见古今”才有道理。王弼《周易注》出现于“魏世”,而至唐代仍然可见。由此可知,“冠”字乃后人妄改。
义训“凡”与“九”
如《周易兼义》“业资凡圣”,“凡圣”之义不可解。孔颖达《周易正义》说“业资九圣”才有道理。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说:“九圣共成易经,足以弥纶阴阳,不可复加也。”由此可知,“凡”字乃后人妄改。
义训“鞶带”与“服”
讼上九曰:“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先儒大多释作“玉带”“衣服”或“服命”。如胡瑗曰“夫鞶带者,宠异之服也”;程颐曰“受服命之赏”;张浚曰“鞶带,所以束身而用”;朱熹曰“鞶带,命服之饰……故有锡命受服之象”。唯王夫之《周易稗疏》曰:“带,无鞶名。鞶者,鞶缨,车饰也。带,所以系佩繸及芾者。《书》曰‘车服,以庸车之等视其服’,故再命赐服,不言赐车,言服则车在其中。《象》传徙言‘受服’以此。”
《诗·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两服齐首,两骖如手”。“服”乃驾辕之良马。王三锡命,一命爵,二命服,三命车,如此方“终朝三褫之”。观象,乾为良马,坎为车轮,互离为“终日”,伏兑为“毁折”。所以,王夫之义训到位,实为正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