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易经》乃“群经之首,大道之原”,所谓之“易道”,则不言自明。至于“宇宙观”之称谓是否名副其实,则需要通读是书之后方能有所评论。
马先生《易道宇宙观》一书,首起“思道篇”,以伏羲“符号创生”、文王“穷究天理”、老子“有生于无”、孔子“三才之道”,阐明“妙道无穷”之深邃含义;继而“天道篇”“地道篇”“人道篇”,以“原生态”“顺生态”“善生态”予以生动论述;最后“本体篇”,以“立体精准”“主体通达”“客体互联”予以精辟总结。
《淮南鸿烈·齐俗训》曰:
樸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故天之圆也不得规,地之方也不得矩。徃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间而莫知其所,故其见不远者不可与语大,其智不闳者不可与论至。
一般讨论“易道哲学”者,或窥其一点;或窥其一线;或窥其一面,皆未能窥探立体“宇宙”之殿堂。易道在宇宙间,其见不远者与其智不闳者,皆如瞎子摸象“莫知其所”,所以难以与其语大、难以与其论至。纵观“五四运动”之后乃至当下,有些以西学为体之学者,动辄写作必称论文、专著;开口发言必称“卢梭”“康德”。论述内容,或论其一点、或论其一线、或论其一面,其间几乎没有人能够从“立体精准”的三维视角把“宇宙观”阐述明白。正因为他们没有探赜索隐的广度和深度,当然就不会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我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就是“时空观”。上为天,下为地,中间为东西南北四方,此则称之为“宇”。日往月来、昼夜交替、四季流转,此则称之为“宙”。人类居于天地之间,所以称之为“天地之心”。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所以称之为“三才之道”。“四方上下”亦谓之“六合”,古代所谓之“方明”就是象征“六合”的神器。所以,庄子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十翼《说卦》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如此“说卦”的根据,则在于乾卦六爻之辞。初九“潜龙”、九二“见龙”,是为地道;九三“君子龙”、九四“跃龙”,是为人道;九五“飞龙”、上九“亢龙”,是为天道。时间方面有初始就有终了,空间方面有下位方有上位。所以,《乾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
十翼《系辞》曰:(www.daowen.com)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此则皆明白地告诉人们,当初圣人伏羲顶天立地身处六合之中,观察宇宙的时空变化而创立了八卦,并且“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以往学者奢谈《易经》具有“辩证思维”“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就是鲜有谈及“时空思维”“宇宙思维”者。今马宝善先生之《易道宇宙观》大作,可谓能够“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者。
十翼《系辞》曰: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正是因为当初圣人伏羲出于“宇宙思维”(或称之为“时空思维”)而创立了易道的原始符号系统,所以孔子才有如此说法。倘若如同朱熹所说“伏羲画卦时亦无意思,他自见得个自然底道理了,因借他手画出来耳”,岂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孔子“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说法?马先生关于《易道宇宙观》的阐述,恰恰能够验证孔子“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说法的正确性,可谓发前人之未发!
十翼《说卦》曰: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帛书《周易》作“天地定立,山泽通气,雷风相薄,火水相射”,马先生《易道宇宙观》书中指出《说卦》“原文‘水火不相射’之不字是后人误解加进去的”,则是正确的。我们依据邵雍《皇极经世》“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以及“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阖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的说法,可知所谓的“伏羲先天八卦图”是具有“宇宙”属性的三维立体图像。正因为如此,邵雍《皇极经世》书中并没有画出“伏羲先天八卦图”。马先生书中极有见地,阐明所谓“先天八卦”符合“天地定立,山泽通气,雷风相薄,火水相射”,而且具有“宇宙属性”。
总之,马先生《易道宇宙观》一书,多有“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之处;多有发前人之未发之处。既然能够“探赜索隐”,当然就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所以是书之阅读价值非同一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