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笔者在前面讲屯卦的卦象与卦名之间联系的时候,已经用到了“互体”。
四库馆臣说东汉郑玄注《易》“多言互体,并取《左传》《礼记》《周礼》中论互体者八条以类附焉”,后来宋衷、姚规、侯果、虞翻、崔憬、李鼎祚、刘禹锡、东乡助、张浚、朱震、李纲、李石、范浚、吴沆、程迥、程大昌、罗泌、王炎、魏了翁、俞琰、丁易东、胡一桂、吴澄、陈士元、黄宗羲、汪琬、朱鹤龄、方申、惠栋、俞樾等人亦皆用互体卦象解说《易经》。
对于“互体”(亦谓之“互卦”),《周易郑康成注》给出的定义是:
凡卦爻二至四、三至五两体交,互各成一卦,先儒谓之互体。
比如:坎卦,二至四互震;三至五互艮。
郑玄在解坎六四“尊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时说:“六四上承九五,又互体在震,上爻辰在丑,丑上值斗可以斟之象。斗上有建星,建星之形似簋。贰,副也。建星上有弁星,弁星之形又如缶。”
解坎九五“祗既平”时说:“祗当为坻,小丘也。上六‘系’,拘也。爻辰在己巳,为虵虵之蟠屈,似‘徽’也。三五互体艮,又与震同体,艮为门阙,于木为多节,震之所为有丛拘之类,门阙之内有丛木,多节之木。”
另外,还有“连互”之说。如:
郑玄注大畜卦说:“自九三至上九有颐象居外,是不家食而养贤。”
彧按:这里是用三至上四画“连互”成颐卦之象,用大畜卦彖辞“不家食”及颐卦《彖传》“养贤”为说。
郑玄注蒙卦说:“互体震而得中,嘉会礼通,阳自动其中,徳施地道之上,万物应之而萌芽生。教授之师取象焉,修道艺于其室,而童蒙者求为之弟子。”
彧按:是以上艮为“蒙者”,以蒙卦初至五连互师卦为根据。
诸儒用“互体”解《易》,有一定的历史根据。(www.daowen.com)
如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
《国语》又云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
对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韦昭云:“泰三至五,震象为侯,阴爻不动,其数皆八,与贞屯悔豫义同。”
彧按:泰卦三至五互体,因而说“震象为侯”。
宋朱震《汉上易传》:
在《春秋》传见于卜筮,如周太史说观之否曰:“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自三至四有艮互体也。
彧按:观上卦巽为“风”,下卦坤为“土”,互体艮为“山”;否上卦乾为“天”,下卦坤为“土”,因而说“风为天于土上山也”。
清代黄宗羲《易学象数论》里面有专门论述“互卦”一节,今录之于下。
互卦者,取卦中二三四及三四五又得经卦二也。《左传》庄二十二年周史为陈侯筮,遇观之否,曰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
杜预注,自二至四有艮象,艮为山,此互体说《易》之始。汉晋相承,王辅嗣黜而不用,锺㑹亦言易无互体,荀凯难之。夫春秋之说经者,去圣人未远,其相传必有自。苟非证之经文而见其违背,未尝可以臆弃矣。辅嗣云:“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干乃为马?”以言二体无乾坤而有牛马,不当更求其故。不知《易》中之象,无一字虚设,牛马既为乾坤之物,则有牛马必有乾坤。求之二体而无者,求之互体而有矣。若弃互体,是圣人有虚设之象也。
或曰:遁无坤,六二称牛;明夷无乾,六二称马,以互体求之亦无乾坤,诚如辅嗣有虚设之牛马也。曰:不然。遁之称牛以艮,艮刚在上,犹牛革在外,称牛革不称牛也。明夷之称马,以互体之坎,坎于马为美脊、为亟心,马之壮者也。他如洪容斋所言,师之长子,谦、蛊之大川,蹇之重险之类,苟非互体,终不可通,象之无虚设亦明矣。
或曰:“杂物撰徳,辨是与非,非其中爻不备。”先儒以此为互体之据。然下文不及互体,何也?曰:卦无乾坤而有牛马,非“杂物”乎?卦无艮兑而言止说,非“撰徳”乎?“杂物撰徳”即是互体,无待于下文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