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静生生物调查所:早期大熊猫研究领先者

四川静生生物调查所:早期大熊猫研究领先者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彭鸿绶、寿振黄均是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家,早年均是静生生物调查所的研究人员,对熊猫的分类提出见解,其依据应该是对熊猫骨骼标本、皮张标本及其生理解剖的研究。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所供职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有熊猫标本,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笔者推测,调查所的熊猫骨骼标本、皮张标本最大的可能为寿振黄制作,理由为寿振黄为当时负责鸟类、哺乳动物、鱼类的主要技师。静生生物调查所文津街所址

四川静生生物调查所:早期大熊猫研究领先者

彭鸿绶是国内知名学者、著名动物学家,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教授,1960年在云南发现了滇金丝猴的存在。彭鸿绶1943年发表的论文《大猫熊之新研究》[12]中说,1940年6月10日,他在青海省扎陵湖与鄂陵湖间(北纬34.7度,东经97.3度,距黄河约20公里)的鄂陵湖畔发现3只熊猫后,用望远镜做了仔细观察,3只熊猫为1只成年大熊猫带着2只幼崽,熊猫一家在湖畔采食枸杞、细簇草、鸢尾、龙胆草等,随行的当地卫兵还说这种野兽也食鱼、兔、鼠。若彭鸿绶看到的3只野兽确为大熊猫的话,这也是近代关于大熊猫分布纬度最高的记载,说明大熊猫食性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彭鸿绶撰写的《大熊猫之新研究》(原载《静生所汇报》1943年新一卷第一期)

关于“大熊猫”的介绍中有这样的表述:“我国著名兽类学家彭鸿绶、寿振黄等分别于1943年、1962年主张将大熊猫另立为大熊猫科。”彭鸿绶、寿振黄均是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家,早年均是静生生物调查所的研究人员,对熊猫的分类提出见解,其依据应该是对熊猫骨骼标本、皮张标本及其生理解剖的研究。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所供职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有熊猫标本,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笔者推测,调查所的熊猫骨骼标本、皮张标本最大的可能为寿振黄制作,理由为寿振黄为当时负责鸟类、哺乳动物、鱼类的主要技师。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何学福教授向笔者证实,1960年5月,他与彭鸿绶一起参加中科院组织的南水北调综合考察,他们负责四川西南与滇西北片区,彭鸿绶曾经绘声绘色地讲述过他三四十年代在野外考察发现大熊猫之事。不过,彭鸿绶远距离的观测记录,其可信度存疑,相关记述与大熊猫的习性、分布等存在较大差异,且缺少更多证据证明彭鸿绶看到的就是大熊猫。(www.daowen.com)

何学福还提到,在南水北调综合考察中,他们在野外还发现了大熊猫的粪便。他与南充师范学院、中科院的几位老师后来在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谷堆乡采集到大熊猫标本。在考察中,他们向当地人打听当地否有大熊猫时,当地人并不知道大熊猫是什么动物。根据描述交流,村民说当地有黑熊、花熊等,老师们确认了大熊猫正是他们口中的花熊后,当地人向何学福一行人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当地有人刚刚打死了一只花熊。他们立即追踪找到打猎人,可惜肉已吃,只拿到了皮与骨头,后来制作的此张充填标本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收藏。

静生生物调查所文津街所址(原载《静生生物调查所第三次年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