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西部科学院动物园:大熊猫标本诞生

中国西部科学院动物园:大熊猫标本诞生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胡锦矗统计,1931—1946年,国外饲养有大熊猫14只。他在与笔者沟通时说,1931年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动物园中,已经饲养有一只“猫熊”,但何时采集到,目前还未查到资料,他们也在查找当时北碚的一些报刊资料,以期获取更多信息。但是,要确认中国西部科学院动物园昔日养的“猫熊”就是今天的“大熊猫”,还需要更多原始资料做支撑。根据《中国西部动物志》中“猫熊”的描述和记载,“猫熊”则指的是“小熊猫”,其英语标注为“Panda”。

中国西部科学院动物园:大熊猫标本诞生

20世纪30年代,熊猫被西方人捕获运出中国之前,一般要在华西协合大学或上海兆丰公园(现中山公园,1914年由英国人创建)暂养待运。据胡锦矗统计,1931—1946年,国外饲养有大熊猫14只。[46]国人或机构独立自主饲养熊猫又始于何时呢?死后的去向呢?一定会被制作成标本吗?

1930年,卢作孚为了发展北碚地方经济文化事业,拆毁东岳庙神像,建立峡防局博物馆,将少年义勇队采集的动植物标本和少数民族社会风物10余万件陈列展出。后来中国西部科学院接管峡防局博物馆,更名为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开展火焰山公园设计,在博物馆陈列室周边开辟20多亩墓地和30多亩荒破、农地,建公园、动物园,取名“北碚火焰山公园”,后来更名为“北碚平民公园”(现为北碚公园)。平民公园最初饲养良种禽畜,后逐步改为饲养展出野生动物

西南大学教授潘洵对中华民国史,特别是中国西部科学院研究有很高的造诣。他在与笔者沟通时说,1931年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动物园中,已经饲养有一只“猫熊”,但何时采集到,目前还未查到资料,他们也在查找当时北碚的一些报刊资料,以期获取更多信息。

据《中国西部科学院民国二十年度工作报告》,当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动物园饲养有“猫熊”一只,产地为“穆坪”(潘洵提供)

潘洵将在档案馆拍摄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民国二十年度工作报告》发送给笔者,根据动物园的兽类统计表,当时饲养有“猫熊”一只,产地为“穆坪”。当时动物园已经建了熊屋、雀房、鸭舍、松鼠台、狐室、菱形笼、猴台、圆形鸟笼、豹窟、石洞等饲养设施,并标注“熊屋”为北碚棉纱帮捐款建造。“熊屋”排在饲养设施之首,可以理解为“熊屋”地位重要,其饲养的动物备受关注。但是,要确认中国西部科学院动物园昔日养的“猫熊”就是今天的“大熊猫”,还需要更多原始资料做支撑。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林史专家林鸿荣在《也谈大熊猫之今古称谓》中说:1869年,戴维在我国四川穆坪盐井沟获得一个不知名奇兽标本,认为属于熊类动物新种,于是将它定名为黑白熊(Ursus melanoleucus)。第二年,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研究后指出,那不是熊类动物,而是相似于1825年发现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英文称之为panda的另一种panda动物。panda与另一英语复合词汇cat bear同义,汉译猫熊。西方人为区分先后在亚洲发现的两种panda动物,称发现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种为little panda或red panda,而称发现于四川穆坪的一种为 giant panda 或 panda。不久,我国便分别有了小猫熊、红猫熊、大猫熊、猫熊的汉语译名。此译名直至1979年新版《辞海》出版依然有效:“猫熊亦称‘大熊猫’、‘熊猫’。”[47]

姚怀德在《再谈大熊猫》(《词库建设通讯》第20期)中,对比了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英文原版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的熊猫条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英文版“小熊猫”段说:The lesser(red, or common)panda(Ailurus fulgens)……(Sometimes called bear cat, or cat bear)……其中最后几个字 ,译成中文即为:小熊猫……有时称“熊猫”或“猫熊”。[48]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

20世纪30年代,影响极大的《中国杂志》中关于“大熊猫”和“小熊猫”的彩色插图标题为“THE GIANT AND LITTLE PANDAS OR CAT-BEARS”[49],按当时称谓翻译成汉语为“大小猫熊或猫熊”。

透过两位专家的记述和《中国杂志》关于熊猫的表述,可以看出,“小熊猫”“大熊猫”都曾经被称为“猫熊”,要确认中国西部科学院动物园昔日养的“猫熊”就是今天的“大熊猫”,还需要更多原始资料做支撑。

《哺乳动物图谱》中,将“小熊猫”“大熊猫”两种动物记载为“小猫熊”“大猫熊”,在所附的一张彩色绘图中,小熊猫在上,大熊猫在下。[50]

若中国西部科学院动物园1931年养的“猫熊”被证实为就是今天的“大熊猫”,那么国人或国内机构人工饲养大熊猫的历史至少推至1931年,比目前公认的1939年重庆北碚平民公园和上海兆丰公园开始饲养大熊猫要早8年。(www.daowen.com)

根据《中国西部动物志》中“猫熊”的描述和记载,“猫熊”则指的是“小熊猫”,其英语标注为“Panda”。而大熊猫被称为“白熊”,英语标注为“Giant Panda”和“Parti-Colored Bear”(花熊)。[51]

据《雷马峨屏调查记》记载,1934年5月至11月,中国西部科学组成12人的考察队,到雷波县、马边县、峨边县、屏山县一带考察,动物组成员有郭卓甫、施怀仁(施白南)。书中提到大小凉山有“白熊”(即大熊猫),动物组成员甚至捕捉到2只“九节狸”(即小熊猫)。[52]

很多资料显示,中国西部科学院1931年至1935年间开展的较大规模调查就有20余次,数次想获取大熊猫标本未果,其相关机构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才拥有和展出大熊猫标本。

明天(注:人名)在《卢作孚与近代北碚市政建设(1927—1937)》中说:“西部科学院还通过出刊物、办墙报等方式来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曾多次举办各种科普知识的展览会。如1930年首次展出了由黄警顽赠送的南洋风物和由科学院考察团搜集的彝族风物;1931年在科学院动物园展出了由郭卓甫等从马边[53]捕捉的包括小熊猫在内的各种珍稀动物等。”[54]

1932年《中华(上海)》第14期刊载了《四川之模范镇北碚场》,其中插图“科学院动物园中之猫熊”中的小熊猫来自宝兴县,这是目前可考的宝兴小熊猫最早的影像

黄警顽是上海商务印书馆业务负责人、卢作孚先生在上海的密友,1930年卢作孚赴东北考察经过上海时,曾与其会面。1932年《中华(上海)》第14期刊载了专题《四川之模范镇北碚场》,配有黄警顽撰写的《四川新村概况》,赞赏卢作孚1927年就任峡区负责人时领导开展乡村试验:“他们虽在军阀割据重税剥削的局势之下,仍能坚忍不拔,从事建设,五年如一日,以造成此规模伟大之新村,其毅力殊堪惊叹。读者观本编所刊照片及上述概况,当不料动乱纷扰之中国,乃有此世外桃源在也。”具体述及教育方面的成就时则说:“(北碚)有幼稚园、实用小学、及兼善中学;峡区图书馆、各场分馆、巡回文库及西部科学院。”此专题有22张实景图片,其中涉及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有4张,其中2张是“科学院养殖场之意大利鸡及养殖场”,另2张分别是“科学院陈列馆之一部”和“科学院动物园中之猫熊”,而实景图片“科学院动物园中之猫熊”中的“猫熊”是一只颈部套有铁链的小熊猫。[55]此实拍的小熊猫图片,是当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动物园饲养有小熊猫最直接和直观的铁证。小熊猫的寿命只有13年左右,若这只“猫熊”为小熊猫,其死后极有可能被中国西部科学院制作成标本。

火焰山平民公园一瞥(原载《北碚月刊》1937年9、10期)

《儿时北碚琐忆》(原载《万象》2007年11月刊)作者白化文生于1930年,因抗战随家逃难入川。1939年年初至1942年年初,在重庆北碚度过小学时代。作者回忆说,他就读于北碚实验小学,北碚公园在学校右侧一个小山包上,园内随便通行,不用买票。公园方顺山势挖了十几个山洞形约两间屋子大小的洞穴,外面用铁柱拦上,穴内豢养十几种珍奇哺乳类动物,其中有小熊猫四五只,合养在一个洞穴中。其尾巴有九节黄白或黄黑相间的毛,称之为“九节狼”。[56]作者白化文还寻思家养的黄色猫也有九节黄白相间的尾巴,认为它们是近亲,但未向生物学家请教过。估计当年与白化文先生有相同认知的人还有很多。

1944年12月,中国西部科学院发起成立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其收录的藏品就有“小红猫熊”(即小熊猫)标本一具,产地“北碚”,收录时间“1944年12月24日”,原主地址为“北碚惠宇”,“从何人得来”栏标注为“中国西部科学院”。[57]北碚并没有小熊猫分布,综合中国西部科学院发起成立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时,将其积累多年的动植物标本全部贡献出来,且原隶属于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动物园曾经饲养过来自宝兴县的小熊猫1只,笔者推测这具小熊猫标本的实际产地不是北碚,而是产地为宝兴县的小熊猫在北碚平民公园(动物园)死后,被制作成档案记录中的标本。

中国西部博物馆20世纪40年代展出小熊猫标本,1946年版的《中国西部博物馆一览》称小熊猫为“小红猫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