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韩信:文化传承、文化旅游、狮子头传说、数学运用

韩信:文化传承、文化旅游、狮子头传说、数学运用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传承1饮食文化狮子头的传说话说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委经国重任以萧何,并纳萧何力荐之言,拜韩信为上将军,统领百万雄兵歼灭西楚霸王项羽于乌江,一统天下。为此,高密炉包的加工工艺,也被列入了潍坊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传承2数学运用韩信点兵相传韩信投奔刘邦以后,与萧何结识,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大将之才,就向刘邦鼎力推荐,刘邦不知韩信究竟有没有真本事,就想试一试他。

韩信:文化传承、文化旅游、狮子头传说、数学运用

文化传承1 饮食文化

狮子头的传说

话说汉高祖刘邦白蛇起义,委经国重任以萧何,并纳萧何力荐之言,拜韩信为上将军,统领百万雄兵歼灭西楚霸王项羽于乌江,一统天下。论功行赏封韩信为楚王,并赐予免死金牌。刘邦圣旨诏日:“韩信上将军功在社稷,封为楚王,凡卿头顶天,脚立地,铁器不准加害其身……”。

韩信智夺天下、勇冠三军的才能,在帮助刘邦创立天下的过程中,为刘邦所欣赏;但守天下时,韩信的功名与才略,在刘邦为首的封建“家天下”的统治者眼中,无异于一颗不定时炸弹,刘邦惟恐江山为其所夺,于是,他用陈平“伪游云梦”之计,以“谋反”之罪将韩信下狱。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十二月,刘邦会诸侯于陈,韩信亲往迎谒,远远地郊迎于道中。谁知刚一见面,刘邦便喝令樊哙将韩信拿下。韩信一下子惊呆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已是束手就擒。

樊哙曾为韩信麾下一名勇将,在还定三秦之战中,韩信以曹参、樊哙为先锋,樊哙攻城略地,战功卓著,受到韩信激赏。韩信博大的军事谋略、卓越的指挥艺术、巨大的军事成就、高尚的道德情怀亦无不令樊哙推崇备至,樊哙非常敬重、景仰韩信。

然而,当刘邦诬韩信“谋反”,伪游云梦,擒韩信于陈地之时,樊哙却又助纣为虐,亲手执缚自己过去的顶头上司——韩信。当然,樊哙甘受刘邦支使亲手执缚韩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樊哙受刘邦器重,是刘邦最得力的助手,逮捕韩信这样的大事,刘邦也只能让樊哙去做才能放心。

樊哙深知韩信受诬,没有谋反。樊哙个性开朗豪爽,不仅勇悍,也重义气。在樊哙的内心深处,他不仅非常尊敬韩信,也非常同情韩信,他同时也觉得自己的行为使韩信蒙受耻辱,对不起韩信。

韩信被押入监牢,非常委屈,也非常愤懑。这让樊哙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更加羞愧和不安。他生怕韩信在狱中身体受亏,便命令厨师想办法给韩信弄点好吃的。

韩信既然是罪人,总不能整日里大鱼大肉地往监牢里送。厨师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把猪肉蟹黄、蟹肉、虾子捣成泥做成圆子,外面用酱涂过,然后放到油涡里烹炸,炸好之后再配以高汤、青菜叶。肉圆盛到碗里黑黑乎乎的和山芋差不多,根本看不出肉来。

厨师将做好的肉圆端出来给樊哙看,樊哙闻到香味便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品尝起来,“嗯,鲜香粉嫩,余香满口,好吃,好吃。”樊哙赞不绝口。

樊哙问厨师这叫什么菜,厨师颇为机灵,便说:“大将军,这菜外形如雄狮之头,叫‘狮子头’。”樊哙大喜,重赏了厨师。他让厨师每天做上一碗,派人送入狱中给韩信吃,不准任何人把这件事张扬出去。从此,韩信在狱中就吃上了这貌似山芋的“狮子头”,也不怕身子受亏啦。

高密炉包的传说

高密炉包是山东著名小吃,作为地方名吃,高密炉包在潍坊来说应该是家喻户晓,因为色、香、味俱全,因而博得了群众的喜爱。为此,高密炉包的加工工艺,也被列入了潍坊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高密炉包是从汉朝名将韩信手下的厨师手中传下来的。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在高密指挥“潍水之战”,有个厨师为韩信做炉包,很得韩信赏识。韩信命令这个厨师将做炉包的手艺教给当地招来帮厨的百姓,一辈一辈传了下来。

高密炉包是以香、焦、酥、脆、菜生、肉熟著名的。到清朝末年,呼家庄的王家、徐家,夏庄的张家(“公顺”)就开起了炉包铺。民国时期,呼家庄就有了几十户人家打炉包。他们推着小推车,带着篷布、炉、面、菜、柴草等四集遍赶打炉包,一年四季不断。呼家庄的徐家还在高密城的神仙巷安营扎寨打炉包。呼家庄王家、徐家的传承遍及高密的二十几个村庄,远到潍坊、青岛、北京等地。解放后,高密的国营、集体饭店都把炉包作为传统名吃传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高密炉包用料讲究,以鲜猪肉、鲜韭菜、鲜白菜和上好的精面粉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种调料为辅料,精心加工而成。其特点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软,内馅饱满,味道鲜美,挂浆讲究,火候独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密炉包已遍及城乡,成为高密人民的大众食品,在高密城,几乎所有的饭店、酒楼都把炉包作为面食招牌。这也引起了外地人的青睐,一些大城市也有了高密炉包店。

徐州烙馍的传说

在徐州众多的面食中,有一种看似极为平常却又颇为独特、令徐州人百吃不厌的面食,那就是徐州烙馍。烙馍既不同于北方的单饼,也不同于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饼,因制作筒易、食用方便、易于保存,受到广泛欢迎,是当地居民的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

烙馍作为一种徐州特有的面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垓下,韩信指挥三十万大兵追击项羽,连日鏖战,官兵饥一顿饱一顿,好多天都没有吃好。朝信看到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就命令军士到附近村里找来村妇,令她们做饼,犒劳军队。

那时做饼又大又厚,一时不能熟透。而恰在此时,军情急变,眼看项羽的军队就要远去,时间紧迫,情急之下,韩信就对村妇说:“你们快把面弄簿弄熟,捋捋摸摸就成啦,越快越好。”村妇们个个心灵手巧,急中生智,就用一根圆棍将面擀得簿簿的,放在炉上一翻就熟了。

村妇们回到家中,做些簿饼分给亲邻尝尝,大家都觉得非常好吃。大家问这个像纸簿的圆饼叫什么名字,是怎么做的,村妇就把当时韩信和她们说的原话“捋捋摸摸就成啦”告诉大家。从此,就以此谐音称为“烙馍”。人们都争相学做烙馍,烙馍也就成了徐州的特产。

旧时,徐州人都是自家烙制烙馍,一般妻子擀、丈夫翻,也有嫂嫂、大婶们合伙制作的,谈笑风生中飘出烙馍的香味,有点像是逢年过节时候的一起包饺子的景象。如今,烙烙馍这套做饭的手艺仍然活跃在少数街头巷尾,娘俩,或婆媳,或姊妹几个,围着一张案板,支起一个鏊子,揉的揉,擀的擀,挑的挑,面团在妇人手下飞舞着,跳跃着,眨眼工夫一张又簿又圆的烙馍便好了。而路过街头烙馍摊,观看优美娴熟、节奏感十足的烙馍动作也被外地游客视作视觉享受,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文化传承2 数学运用

韩信点兵

相传韩信投奔刘邦以后,与萧何结识,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大将之才,就向刘邦鼎力推荐,刘邦不知韩信究竟有没有真本事,就想试一试他。

一天傍晚,刘邦带韩信去军营。二人坐在点将台上,只见台下兵丁不计其数,旌旗招展,士气高昂。刘邦调来一队将士,对韩信说:“请汝为吾清点一下!”

韩信答应,站起身来,对台下将士说道:“全队将士听真,每三人结成一组,请报告余数。”将士们遵令而行。韩信再次命令:“每五人结成一组,请报告余数。”将士们又遵令而行。韩信第三次命令:“每七人结成一组,请报告余数!”将士们结合完毕,又报告了余数。韩信立刻向刘邦报告:“这一队将士共有二百九十八人。”

刘邦一听,正好对数,心中纳闷儿,怪了,这是什么点兵法呢?便惊奇地问:“此是何法点兵?”

韩信答道:“此乃乱点兵。”

“有何妙诀?”刘邦问道。

韩信笑笑说:“要问妙诀吗?没啥妙诀,就是——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开一枝,七子团圆正月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刘邦不解其意。韩信解释说:“三人同行七十稀,就是三人结成一组,余一人就等于七十,余二人就等于一百四十,如此类推;五树梅花开一枝,就是五人结成一组,余一人就等于二十一,余二人就等于四十二,如此类推;七子团圆正月半,七子就是七的意思,月半就是十五,七人结成一组,余一人就等于十五,余二人就等于三十,如此类推。这三次的余数之和,再同概数比较,多减,少加一百零五,就是兵的实有数了。”

韩信站了起来,往点将台下一挥手,继续说:“就拿这队将士来说,首先打量好,估计概数为三百人上下。三人一组时余一,就等于七十,五人一组时余三,就等于六十三,七人一组时余四,就等于六十。把七十、六十三、六十加在一起,为一百九十三,不足概数三百人,就加上一百零五,便是这队将士实有数二百九十八人。”

刘邦听后,有些怀疑,又调出一小队,三人一组余一,五人一组余二,七人一组余五。韩信立刻报告:“该小队是一百八十七人!”转而又笑笑说:“这次因三个数的和与概数不差上下,就不用再加或减一百零五了”。

刘邦又问:“兵数如过千,怎样点法?”

“不用过千,三百以上就另有点法了。”韩信的乱点兵法征服了刘邦,刘邦暗自佩服韩信才智过人,终于放心地拜韩信为大将。后来,韩信为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分油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帅,辅助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业。民间流传着一些以韩信为主角的有关聪明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有一天,韩信骑马观察地形,在回来的路上,看见两个人正在路边为分油发愁。这两个人有一只容量10斤的蒌子,里面装满了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7斤油,葫芦可装3斤油。要把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谁也没有带秤,只能拿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应该怎样分呢?两人把油折腾来折腾去,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分开,正在愁眉不展之时,韩信正好骑马路过这里。

韩信骑在马上,了解情况以后,说:“葫芦归罐罐归蒌,二人分油回家走。”说完了,打马就走。两个人按照韩信的办法倒来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两半,每人5斤,高高兴兴,各自回家。

究竟是怎样倒来倒去的呢?韩信所说的“葫芦归罐”,是指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倒;“罐归蒌”是指把罐里的油往蒌里倒。通常分油要把油从大容器往小容器里倒,现在却把小容器里的油往大容器里“归”。往油葫芦里倒油,只能得到3斤的油量;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归”,“归”到第三次,葫芦里就出现2斤的油量。再把满满一罐油“归”到蒌里,腾出空来,把葫芦里的2斤油“归”到空罐里;最后再倒一葫芦3斤油,“归”到罐里,就完成分油任务了。

“韩信马上分油”只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但这个故事却隐含着深奥的数学问题。韩信是西汉王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他不但是位军事家,勇敢机智,而且还精通数学,关于他的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

韩信分粮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将。他很有才华,熟读兵书,精通兵法,且擅长数学。人们都传说,他在骑马飞驰的一瞬间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解决粮草的分配问题。

秦朝末年,韩信参加了刘邦的农民起义军,刘邦委派他当了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刘邦手下有一个大官叫萧何,他爱才如宝,很器重韩信的聪明才干,便经常和他谈论兵书阵法和一些数学问题。

有一次,萧何和韩信谈话的时候,忽然闯进来一个分配粮草的官吏,气喘吁吁地说:“萧大人,刚才从前方来了几支部队,说是要粮食,我打开粮仓一盘算,每支部队分50担,还剩下100担粮;每支部队分70担,就不足60担粮,我实在无法分下去,特来请示大人。”

萧何一听,便问:“你知道有几支部队吗?咱们粮仓有多少粮食?”

那个官吏支支吾吾说不上来,吓出了一身冷汗。萧何很恼火,要重重地打他四十大板,这时韩信对萧何说:“萧大人,不必着急,待我来算一算。”萧何听后半信半疑。

韩信自言自语地说:“每支部队分70担与每支部队分50担相差70-50=20(担),分70担与分50担总数相差100+60=160(担),所以部队支数为

(100+60)÷(70-50)=8(支),

粮食总数是(www.daowen.com)

50×8+100=500(担)或70×8-60=500(担)。

于是,韩信告诉萧何说:“共有8支部队,粮仓里有粮500担。如何分粮,悉听尊便。”萧何一听,惊叹不已,连夸韩信是大将之才。

文化传承3 文化娱乐

象棋的祖师

凡是到过古城西安的人都知道,西安城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市区内泾渭分明,街道整齐宽敞,如棋盘般错落有致。西安原名长安,传说这还是象棋的祖师——韩信当年策划建设的呢。

话说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委经国重任以萧何,并纳萧何力荐之言,拜韩信为上将军,统领百万雄兵歼灭西楚霸王项羽于乌江,一统天下。论功行赏封韩信为楚王,并赐予免死金牌。刘邦圣旨诏日:“韩信上将军功在社稷,封为楚王,凡卿头顶天,脚立地,铁器不准加害其身……”

然而,韩信功高震主,刘邦惟恐江山为其所夺,于是,他用陈平“伪游云梦”之计,以“谋反”之罪将韩信下狱。

在狱中,有个叫僖孔的狱吏十分敬重韩信。一天,僖孔对韩信说:“请将军授我兵法,以传后代,为将军扬名。”韩信开始不肯,在僖孔再三请求下,他经过仔细考虑,终于答应三天后再谈。

三天后,僖孔来见韩信,韩信与僖孔相对而坐。只见韩信在地上画了两个大方框,分敌我两阵,两个大方框中间是一条界河,内写“楚河、汉界”。每方有三十二个小方格,一边布着十六方小红纸片,分别写着帅、仕、相、车、马、炮、兵等字样,另一边布着十六方小蓝纸片,也分别写着将、士、象、车、马、炮、卒等字样。僖孔见后面露惊异之色:“这是兵法?”韩信说:“你莫小看这小小的七十二个方格,它可是个能容纳千军万马的大战场哩。这十六方小纸片,各代表一方,用兵时只要文武结合,上下一致,统盘筹划,配合有方,就会千变万化,百战百胜。你精通此法后,用于兵事,无不如是,为将就可无敌天下矣。”僖孔听后双膝跪地拜韩信为师,终日专心致志地研究。后来,为了方便,僖孔把棋格画在纸上,并削木为子代替小纸片。因为这东西为木头做成,又因为用棋子布阵,像打仗却又不是实战,所以就称它为“象棋”。经过僖孔的传播,很多人学会了象棋。

由于韩信“谋反”没有证据,不久,刘邦把韩信从狱中放了出来,将他贬为淮阴侯,软禁在自己的身边。

韩信出狱后,恰逢刘邦择地建都。刘邦选中了与秦都咸阳隔渭河相望的长安。这长安位于渭河盆地中央,南倚秦岭,山势挺秀,北临渭河,平原广阔,是个风景佳胜之地。都城地址选好以后,刘邦就命韩信对长安城进行策划和布局,由萧何督导兴建。

韩信经过深思熟虑,将在狱中思考的两军对阵模型运用到长安城的建设中来,因此,韩信策划的长安城经纬布局形如棋盘。

汉高祖刘邦的皇室宫殿建设得富丽堂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未央宫”,占地数十亩,是根据八卦五行数理建造,人工山水美景到处都是,楼阁层叠,绵延数里。宫内有白虎军机处,皇帝的内院寝宫,武库则收藏秦始皇搜刮天下的神兵利器,有圈养珍奇异兽的兽园以供观赏,有与嫔妃舞乐的“仙妃厅”、祭神的“朝天观”、御林军的住所“御卫营”。皇帝的吃喝玩乐都集中在“未央宫”附近。

长安城建好以后,刘邦住进长安城未央宫。此时,天下太平,但是,刘邦却整日疑心重重,生怕韩信有一天会夺去他的皇帝宝座。于是,他用丞相萧何之计,将韩信诱入未央宫钟室,地铺红毯隔地,上架罗网遮天,用竹剑刺死,收回兵符,稳坐江山。

民间从此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长安城棋盘一样的街道布局也成为韩信的绝笔。

麻将的由来

麻将又叫“麻雀”或“雀牌”,不仅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相传麻将是由韩信发明的。韩信初投刘邦,被委以仓官之任。当时,刘邦整军备战,粮仓囤积了大量谷物,雀患严重,守仓士卒为捕雀大伤脑筋。为了调动士卒的积极性,韩信因势利导,变鼓励为奖励,发明了一种集益智性、趣味性、博弈性于一体的游戏。韩信依据士卒捕雀数量发给相应的竹制筹牌作为奖励,这筹牌上刻有文字,既是赏钱,又可以用来作游戏工具,这种游戏便是麻雀牌。这种游戏受到士卒的喜爱,在韩信军中迅速流传开来。战争胜利后,士卒又把这种游戏带到民间。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麻雀牌逐渐定型,成为今天的麻将。

麻将的玩法、术语等都与捕捉麻雀有关。“简”即是中间有洞的铜钱;“索”即束,是细束捆串起来的鸟雀,所以一索的图案是鸟、二索的图案像竹节,表示鸟雀的脚,官吏验收时以鸟足计数,兵丁将鸟雀集合成“束”;“万”即赏钱;“东、西、南、北”代表四个不同的方向;“发、白、中”取张弓打鸟百发百中之意;成牌之“胡”实为“鹘”,属鹰的一种,有高强的捕鸟本领,有了鹘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胜皆日“鹘”;除此之外,麻将中的“吃”、“杠”、“碰”等术语几乎都要与捕捉麻雀联系起来。

麻将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麻将游戏还包涵我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及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五行说为代表,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和方位相配分别为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而古人认为世界是天圆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发是在人的最顶部,所以用发代表天。由于麻将从刚发明开始就和赌有关,所以发也叫发财,可谓一语双关。麻将以108张为基数,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共计144张。有一种民间趣话,打麻将用四方桌既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张牌,因为一季有十三个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赢牌时的那一张,代表一年最后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

麻将作为一种实战性很强的娱乐工具,麻将游戏中的博弈、推演、不同番种的组合都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处处体现了兵家的谋略思想,至于在游戏中有猜牌、估张、调张和疑牌不打等无不体现了游戏者的斗智斗勇,可以说兵法在麻将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麻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内涵丰富、底蕴悠久的东方文化特征。麻将牌等相关文化产品的图案设计、工艺设计和技术、选材等也都融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美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麻将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娱乐游戏甚为流行,并于清朝末年流传到海外,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法国汉学家伊丽莎白·巴比诺在《中国透视》一书里写道:“麻将文化,它的一套隐语,它的平均主义的驱动力,它令人眩晕的声音和手势,打麻将时品茶、饮酒和吸烟的气氛,这一切破除了命定的东西及人与世俗权力的关系。”

麻将实在是一件令许多人乐此不疲且不能自已的博弈游戏,乃至于诞生了“WMO”这样一个国际组织——世界麻将组织,该组织于2005年10月由中、美、日等8个国家发起成立,为非盈利性开放性组织,是国际智力麻将运动、竞赛、培训、交流的权威机构,成员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而一项真正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麻将锦标赛已举办三届,每届都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上百名顶尖选手参赛,这恐怕是麻将的发明人韩信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事。

叶子戏与扑克牌

“扑克”一词是英文“poker”的音译,很多人认为它是从欧洲传过来的,其实不然,中国才是扑克的真正故乡,扑克牌来源于韩信军中的叶子戏,是由韩信发明的。

韩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治军能手,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韩信治军的传说。韩信特别注重政治训导、物质鼓励、精神奖掖来教育部队,有时还将游戏活动运用到军事训练当中。相传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发明了一种智力游戏——叶子戏,这种游戏不仅可以启发战士的智慧,士卒于训练之余以此为娱乐,也缓解了他们的思乡之愁。

叶子戏以树叶为戏,游戏时选取规格如两个手指大小,长约8厘米、阔约2.5厘米的树叶,再绘上不同的图案便成为战士们的游戏工具了。叶子戏以天文历法为基准,牌分“以、像、四、时”4类,扑克中的4种花色便由此而来。楚汉战争胜利后,叶子戏从韩信军中传播到民间,成为平民百姓喜欢的一项游戏活动。后来,人们用丝绸及纸裱成纸牌,称为“叶子牌”。

叶子戏就是最早的扑克游戏的雏形。十二世纪,马可·波罗把这种“叶子牌”带到了欧洲,立刻引起了西方人的极大兴趣。一开始,叶子戏还只是王公贵族们的茶余饭后的游戏,但是因为它造价低廉,玩法多样,又筒单易学,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又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糅合了世界各国的纸牌游戏,才逐渐形成了今天国际公认的纸牌模式——扑克。

扑克牌的54张模式解释起来也非常奇妙: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其余52张牌代表一年中的52个星期,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种花色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种花色有13张牌表示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如果把J、Q、K当作11、12、13点,大王、小王为半点,一副扑克牌的总点数恰好是365点。而闰年把大、小王各算为1点,共366点。以上解释并非巧合,因为扑克牌的前身——叶子戏就是以天文历法知识为基础而设计和发明的,与星相、占卜以及天文、历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面楚歌”与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相传风筝的发明人是大军事家韩信。垓下之战中,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的军队团团包围,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韩信派人用牛皮制成风筝,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国的民歌来。楚军听到了乡音,都想念起故乡来,人心不稳,斗志涣散。结果,楚霸王一败涂地,在乌江边上自杀了,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唐朝赵昕也在《熄灯鹞文》中说:垓下之战时,韩信制成风筝,让张良坐风筝上天,高唱楚歌,楚歌传到楚营,动摇了项羽军心。宋朝的《事物纪原》中还记载了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距离之事。

早期的风筝不是娱乐为主,而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隋唐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风筝才逐渐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宋代人们把放风筝作为锻炼身体的方式,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晦气。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风筝,植根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图案,如“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寓意吉祥、变化多姿的图案,无不给人以喜庆、吉祥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

大约在公元十世纪,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国家。十三世纪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自中国返欧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后又传到世界各地。

风筝是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借助于空气上升力飞行,许多科学家都把放风筝当作一项科学实验活动。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用风筝做吸引天电的实验,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美国的莱特兄弟也是研究了风筝飞行之后,才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所以说风筝还是现代飞机的鼻祖。放风筝是一项对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体育活动,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传统民俗活动。春回大地,草长莺飞,触目皆景,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如今,一些城市还通过举办“风筝节”活动进一步增进对外友好交往,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了促进开放、弘扬文化、发展经济的目的。

文化传承4 姓氏变迁

萧何托孤

现居广西、广东、贵州各地的(韩)韦姓氏就是源自韩信,他们是韩信的幼子韩潆(韦云际)的后代,这些地区韦氏宗祠内供奉的神主牌位背后皆书有“韩”字。民间一直流传着萧何托孤的故事。

传说韩信被诛,萧何心里十分惭愧。他知道韩信不可能谋反,无奈刘邦生性多疑,为了刘氏江山基业,刘邦早已下定决心要剪灭异姓王。而萧何为了自保,只能甘受驱使,否则自己的下场也是可以想见的。萧何满心自责之余,心中也不免自怨自艾,自己也有说不出来的苦衷。在别人看来,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不尽的权力尊荣。可实际情况怎么样呢,如今刘氏掌权,自己不过是被刘邦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一个木偶。刘邦要杀韩信,谁能阻挡得住?萧何原以为韩信一死,冤案可以就此了结。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汉家对韩信太过无情无义!吕后的心肠也实在太狠毒,一定要诛灭韩信三族。韩信已死,大错已经铸成,韩信一家又要被诛灭三族,这下如何是好!萧何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保住韩信幼子性命,为韩信留下一点血脉。怎么才能躲过吕后的耳目?萧何为此绞尽脑汁,他想到了南海尉赵陀。赵陀在岭南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南越国。秦朝末年,中原动乱,南海郡龙川县令赵陀乘中原农民起义之机据岭自守,兼并了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西汉王朝建立以后,赵陀接受汉王朝授予的“南越王”封号,与汉王朝修好。萧何心想,南海郡赵陀与自己交情不错,是一个可靠之人,韩信遭难必然得到赵陀的同情。南越国乃边远蛮荒之地,山高水远,信息不通,如果将韩信的幼子送交赵陀抚养,应当不会出什么问题。于是,萧何便托原韩信部下蒯彻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粤王赵佗处。赵陀果然不负萧何重托,他把韩公子收为养子,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还要亲上几分。为了保守秘密,赵陀把韩字去掉半边,留下韦字做姓。其宗族后来被称为韩韦氏族,韩韦氏族在岭南世代繁衍,人丁兴旺。

还有传说韩信是韩襄王仓之二公子韩虮虱之孙,韩襄王十二年(前300年),太子韩婴死,当时韩虮虱在楚国质子,韩咎在国内用阴谋,使魏王、齐王领兵到韩国都城外,强迫襄王韩仓立韩咎为太子。当时楚国也已经派兵送韩虮虱回国准备接太子位,虮虱不愿国中动乱,返回楚国。韩咎立为太子,三年后即位为韩厘王。韩虮虱竟不得归国。韩虮虱之子(韩信之父,失名)随父流落在楚,一直等待能回国恢复韩国贵族身份。他熟知兵法和击剑,在韩信很小的时候,他便将兵法和剑术教予韩信,还常常教诲韩信待机而起,恢复韩王侯身份。可是不久韩国就被秦军灭亡,这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后来,韩信的父亲服秦劳役死于非命,不知所终!韩信天生聪明、智慧超人。他在父亲的指导下研习兵法,如醉如痴,还常用石子作棋子演练排兵布阵。父亲去世后,韩信与母亲相依为命。两年之后母亲也忧劳成疾,撒手而去。母亲去世后,韩信找了一块高敞之地,让其旁能安置一万户守冢,藉此昭示誓为王侯的远大理想。韩信草草安葬了母亲,发誓待自己晋封王侯以后一定以王侯之礼重新为母修坟。韩信孑然一身,流浪街头,为此还常常受人白眼和欺辱。项梁渡淮,韩信仗剑从军,为楚军士卒。项梁兵败死于定陶,韩信又属项羽,为持戟郎中。韩信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以图升迁不遂。秦灭后,韩信逃离楚军,从陈仓小道投奔刘邦,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被拜为汉大将军。韩信初以“登坛对”(又名“汉中策”)分析天下局势,刘邦相识恨晚。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初露锋芒,水灌废丘灭章邯,陈兵荥阳阻楚军,声东击西败魏豹,再试牛刀斩夏说,背水列阵擒赵歇,奇袭历下占齐国,砂囊积水杀龙且,顺水推舟占楚地,十面埋伏斩霸王。终其一生,韩信用兵全无败绩,且多是以少胜多,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韩信战功卓著威名超过刘邦,为刘邦顾忌,因而和吕后阴谋,借吕后之手于公元前196年诬陷韩信谋反罪名,杀害于长乐宫钟室,并夷其三族。韩信之妻为齐女,生育三子。韩信幼子韩潆在韩信遇害时年仅三岁,因萧何藏匿得以保全。萧何委托原来韩信部下谋士蒯彻和当年让韩信蒙受胯下之辱的那位屠人之子一起将韩潆护送至南粤王赵佗处,赵佗不负萧何重托,同意保护韩信之子。他还誓言:刘邦要灭其族,我就让其族兴。赵佗将韩潆(后改名云际)收为养子,见其大难不死,呼之日“天保”。赵佗于韦云际十九岁时封其为土夷长(土著首领),还给他娶了三个妻妾,使韩韦家族不仅没有绝祀,反而子孙繁茂,在广西、贵州、广东等地不断发展壮大,这实在是赵氏之功劳!四百年前,韩姓先祖韩厥救了赵武,并且使他恢复了赵氏田邑,延续了赵祀。四百年后,赵氏的后人赵佗使韩信的遗孤得到生存,家族发展很大,又延续了韩家血脉香火。这是人间真情的重复演绎,人世轮回,善恶到头终有报,从来是毫厘不爽!

是萧何献计,韩信才被斩首未央宫钟室,萧何应该是有功之臣。刘邦得知韩信被杀后大喜,而当他知道找不到韩信的幼子时又大惊。当时韩潆只有三岁,是没有能力自己逃难和生存的,刘邦明白杀韩信的事只有萧何知道,韩潆的失踪必与萧何有关。于是刘邦假意给萧何加封五千户,还加派了五百名兵卒和一名都尉保卫相国府,实际上是为了搜查韩信之子韩潆。刘邦找不到韩潆,明知道是被萧何藏匿却又搜查不到,所以自从韩信被杀、韩信之子韩潆失踪,萧何就一直被刘邦监视和怀疑,刘邦、萧何亦彼此心照不宣。刘邦之所以把萧何投入监狱,无非还是为了让萧何不能安排别人将韩潆送走。后来,刘邦既找不到韩信之子,也找不到萧何违法的证据,才不得不放了萧何。韩潆为了避仇改名韦云际,他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韦云际生九男:玉龙、玉凤、玉虎、玉逢、玉章、玉豹、玉耀、玉干、玉坤;三女:美英、美雄、美汝。韩韦氏族不久便迅速衍为大族,到了唐朝,广西上林韦氏已经成为世袭岭南大首领家族,韦氏家族后来归附唐朝,改称为廖州大首领,为此还刻下《六合坚固大宅颂》、《智诚洞碑》两块石碑。今广西壮族、憧族多韦氏,其来历有两种:一是真正的韦姓,就是原本姓韦氏;另外一种就是韩信之子韩潆改韩姓为韦姓,即韩韦氏族。韩韦氏族的人数比“真韦”多得多,他们都是韩信的子孙。

韦姓是勇敢尚武的代表姓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与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韦氏自古多英才,在韩韦氏族的发展史上,韦睿、韦孝宽、韦皋、韦放、韦虎臣、韦昌辉、韦俊、韦拔群、韦国清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相继而出,他们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不仅称道于当时,还光大了韩韦氏族的家声。今天,韩韦氏族依旧枝繁叶茂,雄势不减,他们不断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广西北部,特别在柳州、河池一带,韦姓家族人才辈出,韦拔群、韦国清、韦杰等大人物都出自东兰县,前者是红七军的创始人之一,是百色起义的领导者之一,后两者则是共和国第一代将军,韦国清曾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韦杰曾为八大军区之一的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中顾委委员。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出生入死,功勋卓著,翻开中国的革命史都会找到他们的事迹。

韩韦氏族历经千般磨难,万般坎坷,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韩韦氏族的子孙用智慧和勇毅在前进道路上谱写了一曲史诗般的英雄篇章。两千多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韩)韦子孙渐次迁播,如今他们已经分布到全国各地。分布较多的省份除了广西、贵州、广东以外,还有陕西、江苏、淅江、安徽、河南、山东等省,而海外也有许多韩韦氏族人分布,主要在东南亚诸国。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沙田区大围村、上径口村及田心村也有诸多韦姓村民,他们明清时期便迁居到这里。韦氏族人在村内设有祠堂,大围韦氏宗祠是一个典型的家庙式祠堂,是韦氏家族精神教化的圣殿。宗祠门额横匾题为“京兆堂”,两旁对联“淮阴世泽”和“京兆家声”,因韩信封侯以后立家于京兆郡,故韩韦氏族神台堂号称为京兆堂,其宗祠内供奉的神主牌位背后也书有“韩”字,以示饮水思源,不忘祖先之意。

【内容来源】选自韩信文化丛书《韩信传说》,徐业龙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活动任务2 实践任务,能力提升

请至少流利口述三个故事的详细内容,成绩为“良好”。

探讨·积累·应用

1.默写有关韩信的十五个成语典故,看看你的正确率。

2.说出寻踪纪念韩信的六处景点,并向他人推荐。拿出自己拍摄的照片向他人介绍。带着亲朋好友踏访,故地重游,写下心得体会。

3.向别人叙述至少四个有关韩信的美丽传奇,并请别人复述故事要点。

4.讲一讲有关韩信的文化传承,分别就饮食文化、数学运用、文化娱乐、姓氏变迁等几个方面向人推介,记下别人的反响,及时发送微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