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雅典奥运夺金,2006年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2007年大阪世锦赛上称王,刘翔成为110米栏历史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纪录于一身的选手。
此次大阪田径世锦赛110米栏的颁奖仪式上,刘翔高举食指仿佛在向世界宣布: 我是第一!
可能很少人会知道在刘翔背后有一支由五六个人组成的科研队伍叫“刘翔科研组”,他们专门为刘翔做科研工作,被刘翔亲切地称为“翔之队”。
这支“翔之队”通常在刘翔睡觉的时候上班,分析刘翔训练和比赛的各项数据,他们还经常分析刘翔对手的情况,以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翔之队”的科研人员称刘翔为天才运动员,天才加上科技也许就是刘翔成功的秘诀吧。
1.“翔之队”通常都是在刘翔睡觉的时候上班
2001年,初出茅庐的刘翔一连获得九运会、东亚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冠军,这个跑得飞快的年轻人,很快引起了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的注意。刘翔在2001年取得全运会冠军后就进入了国家队,为了备战2002年亚运会,中国田径协会成立了一个亚运会科研组。2003年田径世锦赛,刘翔取得了铜牌,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刘翔科研课题组正式成立,这个小组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翔之队”。
刘翔科研组的研究人员个个身穿运动T恤、运动鞋,外加爽朗的笑容,他们的形象完全打破了记者印象中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形象。
听一名田径专项记者说过:“几乎每次看刘翔参加国内比赛,都能在主席台的最上层,看见一名中年男子用一台外形小巧的索尼DV记录比赛的全过程,其神情与看台上手持数码相机和手机拍摄比赛的观众没什么两样,但两者对于这段影像资料的用途却相差万里。”该记者说的人就是李汀。
说起自己的工作,李汀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和记者解释,“打个比方,竞技体育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具体到110米栏,孙海平教练是指挥官,刘翔是突击队员,而我们科研小组是参谋部,就是要收集情报,掌握敌我的情况,然后向指挥官提供参考意见,从而制定作战计划。科研其实就是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支持和保障。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记录、收集教练员用肉眼看不到、感受不到的情况,也就是用仪器来观察运动员的状态,并且收集相关数据,这叫技术诊断。比赛和高强度的训练课我们都要去收集相关资料,一周至少两次的大强度训练我们必须要到场。”
“翔之队”通常都是在刘翔睡觉的时候上班。“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用家用DV机拍摄刘翔日常的训练和比赛,并将画面传入电脑,对刘翔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刘翔的跨栏角度和跨栏周期等数据,再交给孙海平教练,以掌握刘翔的状态。”刘翔上午训练结束后,科研小组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用电脑做分析。当最终的结果被刻制成光盘的时候,刘翔正在自己的房间午睡。下午训练时,孙海平就能拿到刘翔最新的资料。如果是下午训练,科研小组就晚上加班,第二天一早,光盘就能送到孙海平手里。“在出发雅典前的最后一堂训练课上,刘翔在无助跑状态下跑出12秒90的成绩,但通过孙海平与我们对种种数据的分析,得出状态高潮过早出现的结论。果断决定在出发前增加适量的负重训练给刘翔‘降温’,从而确保刘翔将最佳状态调至奥运会决赛。”
2. 雅典奥运会“翔之队”在国内看比赛录像,连夜分析数据
由于经费问题,科研组不能跟随刘翔参加每一站的比赛,所以有实况转播的时候他们就把实况录下来,没有转播就由孙海平教练自己用DV拍摄,然后再由科研组做分析。
“雅典奥运会我们到不了前方,刘翔拿冠军时我是在家看的比赛直播,当时是北京时间凌晨3点多钟,与雅典有5个小时的时差,开赛以来的110米栏比赛,我都会拿家里的录像机录下来,连夜分析,随时记录刘翔和其他对手的情况。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是比4枪,一天一枪,我们重点跟踪刘翔和他的主要对手,有什么潜在的威胁,能搜集到什么有用的数据就要搜集。教练员一般经常采用的数据是运动员前脚越过栏架着地瞬间的数据,这就能从录像带中得出来,这就是一个信息。”李汀说。
3. 雅典奥运会时就预测,杜库雷在决赛时可能会发挥失常(www.daowen.com)
除了分析刘翔的训练和比赛情况,李汀和其他科研人员平时也会收集对手情况。“杜库雷去年受伤,到今年一直没有表现出很好的状态,另外今年美国突然出来了一个威尔逊,13秒02,去年最好成绩13秒22,一年提高0.2秒很厉害,所以我们也要分析他的情况,只要是能够看到的,我们都要进行严密的分析。”
“刘翔从一般水平到世界高手过渡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检测,每一次比赛都要跟当年的跨栏王子阿兰·约翰逊的成绩进行对比。雅典奥运会上,110米栏预赛第二轮,阿兰·约翰逊意外摔倒,我们随后注意到杜库雷第三轮跑出13秒06,相当于刘翔赛前最好成绩。通过分析和数据比对,我们发现杜库雷中间的净跑能力惊人。通过对前方录像分析和数据比对,我们也发现杜库雷处于领先时,优势很大,如果处于落后追赶的情况,就会心神大乱。另外,杜库雷在前三枪就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我们很怀疑他在决赛中能否再次出现最佳状态,所以我们就把相关信息反馈给了在雅典准备决赛的刘翔及教练孙海平。”最后事实与预计完全相符,最终决赛,杜库雷在第9栏由于急于追赶刘翔,出现频率混乱并打栏的情况,在第10栏失去平衡。接着便是刘翔夺得奥运金牌,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4. 刘翔是天才运动员,这是做科研的大前提
有人会问“翔之队”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整天对着这些数据不枯燥吗?”李汀会告诉他:“为天才服务是几十年不遇的。”
李汀告诉记者:“一般来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体育科研跟其他方面的科研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点,体育科研研究的对象是万物之灵的人,而且这个人又具有高度运动才能的天赋。所有这种奥运会金牌选手都是天才,孙海平教练跟我们讲过,刘翔的智力因素很高,比如一个问题,给同样的运动员讲,有些人可能只能理解其中的两句,但是刘翔属于一点就通的运动员。西方有一句谚语就是‘艺术家和运动员都是上帝的宠儿’,这是我们做科研的大前提。”
5.“翔之队”的亲朋好友,从来没与刘翔合过影、要过签名
由于李汀与刘翔朝夕相处,平时会有很多亲戚朋友找他,让他带着他们去看刘翔,和刘翔合影,要个签名。“每次我都是有言在先,这个事‘免谈’。我们科研组有个纪律就是绝对不许拿着一大摞明信片找刘翔去签字,这是违纪的事。我儿子从来没和刘翔合过影,也没有要过签名,甚至连训练场都没去过,没有必要利用这个关系给人家添乱,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我们与刘翔一般也就是在训练场上见面,我们尽量不在其他事情上打扰刘翔。”
“记得奥运会归来,在刘翔夺冠的庆功会上,刘翔坐在嘉宾席上,我在现场照相、录像,我们俩目光对视时,只能咧咧嘴巴,相视一笑,当时是会议上,也不许寒暄,我们也不可能相互拥抱。”刘翔曾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提到,感谢科研人员对他的帮助。李汀觉得,有这句话就足够了。
(资料来源: 王媛,“解密刘翔背后技术团队”,《青年周末》,2007年9月29日)
【案例思考题】
1. 刘翔背后的技术团队主要做了哪些科研工作?
2. 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天才加上科技是刘翔成功的秘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