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办经济效益-体育经济学教学案例

办经济效益-体育经济学教学案例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种种传闻,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邱伟昌就用了一句话来反驳:“经济效益不能成为对F1的唯一评判标准。”早在2002年,上海方面与F1管理公司达成协议,获得了2004~2010年F1中国大奖赛的承办权。

办经济效益-体育经济学教学案例

转眼之间,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举行的F1中国大奖赛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始于2004年终于2010年的超级合约也迎来了“存续时刻”。

差不多就在2008赛季F1落幕的同时,11月初,赛事监管机构国际汽联几乎悄无声息地推出了微调过的2009赛历。其中引人关注的变化有三处: 其一为中国大奖赛首度避开“十一黄金周”排到了上半年进行;二是整个赛季的分站数量从2008赛季的18站缩减为17站;而另一大变化则是赛季收官站由阿布扎比取代了巴西。

前不久包括路透社在内的多家国外媒体爆料: 由于与主赞助商中石化合同到期,并且对方无意续约,F1中国站可能无法继续“跑”下去。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连锁反应,针对F1中国站历年来门票销售的不乐观统计结果,以及当前经济形势下汽车市场的整体低迷,成为舆论揣测中国站前途堪忧的论据,甚至有机构推算出上赛场一年亏损2个亿!

对于种种传闻,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邱伟昌就用了一句话来反驳:“经济效益不能成为对F1的唯一评判标准。”

邱伟昌透露,目前上海市发改委已经插手了F1中国站的续约问题,而最大前提可能是发改委邀请与各方利益无关的中间人,他们要么是一批专家,要么是受到委托的某家审计公司,首先对F1中国大奖赛进行整体评估。“这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邱局说,“F1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给上海所带来的不只是门票,而是涉及方方面面。”

早在2002年,上海方面与F1管理公司达成协议,获得了2004~2010年F1中国大奖赛的承办权。“从F1落户上海的第一天,我们就做好了亏损准备。而现在的F1已经形成了一个围城的现象。”邱伟昌分析道,“里面的(赛道)在亏损,而外面的却还挤破头想进来。”

客观事实很简单,作为一个新加盟者,上海国际赛车场的运营情况无法和其他赛道进行横向对比。按照基本商业规律,越是后来者,面对的门槛就越高,因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后来者必然要付出更多。

“中国的汽车运动本来底蕴就单薄,市场需要长时间地培育。当年考虑放在安亭这个地方,也因为这里是汽车城,上海的汽车企业大多聚集在此,对外的辐射效应更大,这些都是出于全局考虑。”邱伟昌说道,“人们不能光看F1中国大奖赛在那三天里赚了多少赔了多少,实际上,上赛场在全年两百多天的时间里经常举办各类比赛,包括我们中国自己的全锦赛。”(www.daowen.com)

这些由一场F1比赛造就的经济文化辐射效应,历经5年发展,已在上海初见成效,而这些显然都不是大奖赛本身的盈亏数字可以完全反映的。

(资料来源: 严小琰,“上海大奖赛听候发落 经济效益并非办F1的唯一标准”,《体坛周报》,2008年12月3日)

【案例思考题】

1. 为什么说经济效益并非办F1的唯一标准?

2. 上海市发改委为什么要插手F1中国站的续约问题?

3. 你认为F1究竟能给上海能带来哪些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