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指公平正直,不歪斜,端正,平整。公正即社会公平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和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对于普通人来讲,公平泛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或者个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公正的内涵和精髓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和统治者种族的变化而变化,足可以看出公平是每一个族群和个体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礼运·大同》描述了孔子对尧舜禅让理想社会的向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人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自然大公无私;没有战争,国与国、人与人和睦相处,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就太平。
《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处事公正,没有偏私,仁政就能顺利推行;处理公正,没有偏私,国家治理就会井然有序。[13]《管子·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而莫不载。”管仲认为上天公正没有偏私,因此万事万物无论美丑,没有不在苍天覆盖之下的;大地公正没有偏私,因此万事万物无论大小,没有大地不能承载的。[14]《论语·为政》:“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认为举用奸邪的人,将他们置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信服。[15]《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为政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不用发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起来;如果为政者自身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遵从。[16]《左传·昭公五年》:“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无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17]《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荀子认为公平带来正直明察,偏私带来昏暗愚昧。[18]《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认为对有罪的人施以刑罚,即使是高官也不饶恕;奖赏有功人员时,即使是平民百姓也不遗漏。[19]《淮南子·修务训》:“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做官的人办事公正,没有私心,说一句话就能使千千万万的百姓响应。[20]北朝苏绰《六条诏书》:“夫平均者,不舍豪强而征贫弱,不纵奸巧而困愚拙,此之谓均也。”所谓平均就是不做庇护豪强而多征收穷人税赋的事,也不做放纵奸邪和投机取巧的人而让老实人吃亏的事,这就是“均”。[21]唐武则天《臣轨》:“不以邪损正,不以私害公。”不因邪念而损害正义,不因私情而侵害公平。[22]宋苏轼《后正统论三首》:“至公大义之为正。”将“公”做到极致就是“正”。[23]明刘基《官箴》:“持心如衡,以理为平。”刘伯温认为处理政务时,心要像秤一样保持平衡,把法理作为评判的标准。[24](www.daowen.com)
我国古代关于为官、处事公平公正的名句不胜枚举,从现实意义和价值、实施方法和手段等多个方面劝谏为民父母的各级官吏在处理政务时要做到公道、待人公平,凡事处以公心,做到为人正直坦荡、作风正派、不为名累、不为物惑。中国共产党把公正放在社会层面价值观的首位,足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重视。这也对各级党政官员在执政、执法过程中的行为和效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如何在改革的大潮中做坦荡荡的君子,锐意进取、是非分明、公而无私、努力创造,而不是做畏缩不前、无能无为的庸官,是一个绕不开、必须直面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每一个党和人民的领导干部行得正、走得端,成为党和人民爱戴的好官,才能使正气盛行,才能使公平正义成为社会的普世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