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家经世精神的创造性转换:近代成果

儒家经世精神的创造性转换:近代成果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晚清,经世思潮崛起,并在西学输入的背景下对儒家的经世精神进行了创造性转换。这一时期,经世精神实现了由经世实学向新学的创造性转换。儒家的经世精神的第二次创造性转换发生在现当代。儒家的经世精神是这些成果的最根本的文化基因。综上所述,从儒家经典和儒家创始人孔子奠定经世精神到经学时代儒家“内圣”“外王”路径的共同价值取向,再到近代以来的两次创造性转化,都体现了经世精神这一共同的文化基因。

儒家经世精神的创造性转换:近代成果

儒家的经世精神在近代以来经历了两次创造性转换。

第一次创造性转换发生在近代。当西方文化涌来时,中国传统文化常表现出拒绝排斥的态度。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绝排斥的一面,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与西方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儒家的经世精神就是接纳、融合西学的最重要因素。在晚清,经世思潮崛起,并在西学输入的背景下对儒家的经世精神进行了创造性转换。近代的经世思潮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复兴期,代表人物是陶澍、林则徐、贺长龄、包世臣、龚自珍、魏源、姚莹、徐松、张穆等。第二个阶段是高潮期,核心人物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第三个阶段是蜕变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冯桂芬、郭嵩焘、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第四个阶段是终结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这一时期,经世精神实现了由经世实学向新学的创造性转换。鸦片战争后,儒家内部的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汉学、宋学等各派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赞成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而夷务已成为当时安邦治国的头等大事,了解夷情,师其所长、夺彼所恃也就成了朝野人士较容易认同的对策,经世致用由此开通了西学输入的途径。晚清经世思潮是通往近代新学的桥梁

儒家的经世精神的第二次创造性转换发生在现当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儒家既冲突又融合。儒家的三纲尊卑等级观念固然与马克思主义相冲突,但其经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契合之处。第一,在价值取向上,马克思主义重视实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同中国儒家立足现实、主张经世致用及重视探求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社会和人生问题有契合之处。第二,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强调宇宙物质的先在性,这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及以后兴起的“实学”思潮有契合之处。第三,在认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实践为认识的基础,具有彻底的实践品格,这与中国古代实学“崇实”的重心在于具有一定社会实践性的“实行”或“实践”有契合之处。笔者赞同这样一种看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干是儒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双向互动、双向变异、双向选择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主要是儒家的经世、贵和、刚健精神,前者对后者有规定和影响作用,后者对前者亦有规定和影响作用。[5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成果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儒家的经世精神是这些成果的最根本的文化基因。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来看,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受到湖湘文化和明清经世实学思潮的熏陶和影响。[5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第一个基本点——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传统儒学经世精神创造性转换的重大成果。其次,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第一个基本点——实事求是,又在这方面有新的建树,如邓小平理论有鲜明的务实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最后,从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用实干托起中国梦的思想来看,有同志总结指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执政风格是自信、务实、为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口号。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做到了目标实、举措实、作风实。总之,实事求是是对儒家经世精神的创造性转换,后者是前者最根本的文化基因。

综上所述,从儒家经典和儒家创始人孔子奠定经世精神到经学时代儒家“内圣”“外王”路径的共同价值取向,再到近代以来的两次创造性转化,都体现了经世精神这一共同的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8]。诚哉斯言!

【注释】

[1][南宋朱熹:《中庸章句》,见《朱子全书》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2][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2页。

[3]胡适:《留学日记》卷十四,见《胡适全集》第2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21页。

[4][南宋]朱熹:《周易本义》,见《朱子全书》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5]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见《易学今昔》,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6]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279页。

[7][南宋]黎靖德辑:《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见《朱子全书》第十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6页。

[8][唐]韩愈著,钱仲联等校点:《韩愈全集》(文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9][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十七,见《黄宗羲全集》第三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98页。

[10][北宋]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一《进资治通鉴表》,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6年版,第14页。

[11][清]潘平格:《潘子求仁录辑要》,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1页。

[12][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471页。

[1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1页。

[14][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240页。

[15][清]全祖望:《鮚琦亭集》,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合刊本。

[16][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6页。

[17][清]王夫之:《周易外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3页。

[18][清]王敔:《大行府君行状》,见《船山全书》第16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

[19][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首《宋元儒学案序录》,见《黄宗羲全集》第三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20]参见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2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见《二程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6页。

[22][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张载语录》,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0页。

[23][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723页。

[24][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723页。

[25][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723页。

[26][北宋]吕大临:《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见《张载集·附录》,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84页。

[27][北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四,见《二程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1页。(www.daowen.com)

[28][北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卷一,见《二程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8页。

[29][北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附录,见《二程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3页。

[30][北宋]黎靖德辑:《朱子语类》卷六一,见《朱子全书》第十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9页。

[31][南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见《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5页。

[32][南宋]黎靖德辑:《朱子语类》卷十一,见《朱子全书》第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页。

[33][清]皮锡瑞:《皮鹿门学长南学会第四次讲义》,见《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皮锡瑞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页。

[34][南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玉山讲义》,见《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8页。

[35][南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五《答郑自明书》,见《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6页。

[36][南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九《学校贡举私议》,见《朱子全书》第二十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9页。

[37][清]皮锡瑞:《皮鹿门学长南学会第四次讲义》,见《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皮锡瑞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9页。

[38][南宋]黎靖德辑:《朱子语类》卷十一,见《朱子全书》第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355页。

[39][南宋]胡宏:《胡宏集·与孙正孺书》,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6页。

[40][南宋]张栻:《南轩集·重修岳麓书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南宋]张轼:《张轼全集》,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2页。

[42][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七十一《岳麓诸儒学案》,见《黄宗羲全集》第五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57页。

[43][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880页。

[44]梁启超:《儒家哲学》,见《饮冰室专集》之一百三,《饮冰室合集》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89版,第51页。

[45][南宋]朱熹:《大学章句序》,见《朱子全书》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46][南宋]朱熹:《大学章句序》,见《朱子全书》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47][南宋]朱熹:《大学章句序》,见《朱子全书》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48][明]邱濬编:《大学衍义补》序,见《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49][南宋]黎靖德辑:《朱子语类》卷十四,见《朱子全书》第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0页。

[50]孙犁:《耕堂读书记(四)》,见《孙犁文集》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51]孙犁:《关于纪昀的通信》,见《孙犁文集》四,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75页。

[52][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版。

[5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版。

[54][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版。

[55][清]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68页。

[56]参阅拙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才能实现论纲》,见李金山主编《大众哲学家——纪念艾思奇诞辰百年论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107页。

[57]参阅拙文《青年毛泽东“略通国学大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毛泽东早期文稿〉》,载《理论学刊》2010年第11期。

[5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