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家文化中儒者的责任

儒家文化中儒者的责任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明确地指出儒者的责任与价值体现为“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即传承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与孔子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有着同样震撼人心的作用。以高度自觉的使命感去传承古代一切优秀文化传统,正是孔子、孟子对儒者之责任做出的最简洁有力的回答。这种文化自觉精神也是今天的儒者所要继承的一种基本学术态度。

儒家文化中儒者的责任

面对种种质疑,孔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他丝毫没有因此而怀疑过自己追求的学术,对于他人的不理解与嘲讽也从不理会。他认为自己的形象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他十五志于学而终生不厌,孜孜不倦,每每用“好学”来形容自己。而这都源于他坚信自己肩负着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使命,因而当在匡地遇险的时候,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这一千古名句激励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自觉承担起传承学术文化的责任,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存续不绝的动力之源。

这种高度自觉的文化传承使命感与责任感促使孔子成为好学的典范,孔子对自己肯定最多的便是“好学”。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学习的正是优秀的古代文化传统,孔子多次称之为“古”。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认为自己对古代知识传统的学习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不仅终生好学,而且致力于通过教育将这种宝贵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他兴办私学,广收弟子,并且十分注重培养弟子们对学术的自觉追求,希望其学生能够“志于道”,反对仅仅以现实功利为目的的学习。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他十分欣赏能够潜心于学术而不为现实功利所诱的人。他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为了使弟子们能够专心学术,他还告诫弟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孔子鼓励弟子专心于学术。(www.daowen.com)

孔子强调的这种以传承学术为己任而不以功利为取向的学者品格,使得儒者不再只是精通某种古代礼仪知识的普通学者,而成为具有高尚独立品格的学术文化的传承者,塑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高贵人格。儒者在这种对学术的自觉追求中,又能获得精神自由与满足的快乐,孔子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而他的弟子颜回亦能做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作为孔子的后继者,孟子面对弟子的质疑,有力地回应道:“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孟子·滕文公下》)他明确地指出儒者的责任与价值体现为“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即传承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与孔子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有着同样震撼人心的作用。

以高度自觉的使命感去传承古代一切优秀文化传统,正是孔子、孟子对儒者之责任做出的最简洁有力的回答。也正是这样一种文化自觉精神,使得一代一代优秀知识分子能够不为外物所扰,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有赖于此,中华文明才能够历经重重磨难而不衰,中华民族才能够彰显出独立的民族品格与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文化自觉精神也是今天的儒者所要继承的一种基本学术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