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3]
那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上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新六德”的关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继承与超越。他说:“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4]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中,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5]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述就是对他提出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新六德”相关内容的展开。如“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讲仁爱,“民惟邦本”就是重民本,“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守诚信,“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崇正义,“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德不孤,必有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就是尚和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就是求大同。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新六德”是一个相互支持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与超越,后者是前者的源头活水。因此,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新六德”,会进一步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推动实践走向深入。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6]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更加自觉和鲜明地体现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向世界发出中国独特的声音,为人类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
【注释】
[1]黄彦编注:《三民主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2~73页。(www.daowen.com)
[2]黄彦编注:《三民主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