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要有民族特色,体现了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这个国家的文化身份标识和文化符号,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是否成立的前提条件,核心价值观有无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是其能否具有中国或中华特色从而影响世界的重要基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许正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六个核心价值观念与德目,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表达形式上看,确实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和德目,是中国人民长期追求并实践的。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体现了传统美德、政治理念、社会理想、民族精神方面的根本要求,一般来说,各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要素往往都是由上述几项内容构成的。(www.daowen.com)
一定的价值观总是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作为目标去追求,这一目标就成为社会理想。而一定社会理想的实现离不开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德性,也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段话明确论述了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强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不仅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民族、社会的德,同时强调了价值目标与德行实践的一致性,价值目标给道德指出了前进的方向,道德是实现价值目标的精神动力。因此,从实践层面看,价值观确实就是一种德,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述六项内容,既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个人美德、民族道德、民族精神,因此,我将之概括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新六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