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家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

儒家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肯定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认为天地的根本德行就是“生”。这四个字代表了生命演进的四个不同时期,即始、通、和、正,有始有终,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王阳明第一次把良知提升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良知的实质精神与《易传》中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有着内在联系。“气化流行”指物质运动变化运行不已,“生生不息”指生人生物滋长、绵延、发展、扩张。

儒家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

中华文明和中国哲学具有源远流长的重“生”传统。远古先哲很早就认识到天地具有生人生物的功能。《诗经·大雅·烝民》中有“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左传》中有“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说话,只是运行不已,产生万物,表明儒家认为天的功能就是“生”。荀子认为人与自然万物相生相养的前提是人与自然同根同源,并肯定“生”为自然之本,“天地者,生之本也”,万物与人都是随着自然的长期演化发展而产生的,“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也是因自然天功的作用而“形具而神生”。《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肯定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认为天地的根本德行就是“生”。《系辞上》一开篇便阐释了天地生人生物的创化过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天上有日月风雷云雨的现象,地上有山川草木鸟兽的形态。刚与柔相互摩擦,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互相冲激。用雷电鼓动,用雨水滋润,日月的运行构成一寒一暑,阳化为男,阴则成为女。阳成为创造之始,阴配合着生成万物。

《易传》云“生生之为易”,“易”就是变化,即阴阳的化生万物,是生生不停的。万物的创生不是偶然完成的,而是持续不断生成的过程,有着无限生机。《乾》卦曰:“元、亨、利、贞。”这四个字代表了生命演进的四个不同时期,即始、通、和、正,有始有终,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

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学的积极价值就在于把孔孟仁学与《周易》的“生生之德”结合起来,认为仁的重要内涵是“生”,宇宙的最高本体“理”是“生之理”,仁、生、理相同,这是宋代理学家对孔孟仁学的创新

朱熹认为人性的内涵就是仁义礼智。“在人,仁义礼智,性也。”[3]“性是实理,仁义礼智皆具。”[4]仁作为本体原则,朱熹给仁增添了新的内涵,仁是生的意思,仁是生生、生生不息,是生物之心。这样,仁道便与《易传》中的易道结合、统一起来了。“仁者,天地生物之心”[5]的命题与《易传》中的“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等命题结合起来,使“生生不息”成为儒家哲学的最高原则。

王阳明第一次把良知提升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良知的实质精神与《易传》中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有着内在联系。王阳明曾宣称:“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6]如能认识良知的灵活变化,就能真正把握良知的本质,也就能自成圣人。良知的最积极意义表现为良知中蕴含着奋发进取、自强有为的精神:“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工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7]良知说蕴含的自强精神也是先秦儒学倡导的“力行”精神的再生,是对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之奋斗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戴震创造性地把气本体论与生命本体论结合起来,提出“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本体论,把人类看作气化生生的产物,把生生确立为人的本质,以生命为本体实现人性的重建、天人合一的重建,系统提出中国生存论哲学的基本原理,完成“生生不息”由体达用的统一。(www.daowen.com)

戴震把气本体论与生命本体论结合起来,提出“气化流行,生生不息”[8]的伟大命题,把物质一元论、宇宙发生论、过程演化论融为一体,是真正的“即存有、即活动”的本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综合创新。“气化流行”指物质运动变化运行不已,“生生不息”指生人生物滋长、绵延、发展、扩张。戴震十分重视“生生不息”这一中国哲学的伟大原理:“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一阴一阳,流行不已,生生不息”[9]

戴震尤其重视生命动力性的“生生”的意义,“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生生之谓仁,生生,仁也!“生生之呈其条理,显诸仁也。”[10]对于人类来说,“饮食男女,生养之道也,天地之所以生生也”[11]。人类也是气化流行的产物,“气化曰阴阳,曰五行”,阴阳五行杂糅万变而生人生物,“凡分形气于父母,即为分于阴阳五行,人物以类滋生,皆气化之自然”。[12]

戴震把生和仁结合起来,认为只有生的满足和实现才是仁的实现,不仅包含个人的生的实现,同时也包含他人以至全体人的生的实现,“人之生也,莫病于无以遂其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欲遂其生,至于戕人之生而不顾者,不仁也”[13]。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可以说,戴震继承了孔孟的真精神。

生生不息渗透到中国文化的血脉中,转化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强有为的精神激励中华民族自信、自尊、自强并致力于对至善理想的追求,激励中华民族在艰难挫折中奋发图强,为理想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