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礼乐文明:传统中国社会之基石

礼乐文明:传统中国社会之基石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义本身正是文明的象征。以礼乐为核心的中国文明乃至东亚文明与以法律和宗教为核心的西方文明有本质差异。礼在传统社会中可以起到法律制度的作用,有如今宪法的地位,下可深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礼乐传统在近代以来备受批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礼俗的破坏、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使大众也接受了这一观点。

礼乐文明:传统中国社会之基石

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向来被视为“礼义之邦”。《晋书·载纪》中两次提到“礼义之邦”,都是四夷对中原文明的称谓。如前秦君主苻坚说:“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由此可知,在其眼中,中国(中原之地)才是礼义之邦。外国使节也多以“礼义之邦”看中国。如《宋史·高丽传》云:“惟王久慕华风,素怀明略,效忠纯之节,抚礼义之邦。”

礼义本身正是文明的象征。《礼记·冠义》曰:“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以礼乐为核心的中国文明乃至东亚文明与以法律宗教为核心的西方文明有本质差异。若视西方社会为“法治”社会,那么传统中国则为“礼治”社会。国学大师钱穆认为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认为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这是学界的基本共识。钱穆先生还认为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风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确实,礼在中国文明初期就已独具特色。夏商周三代的礼乐的“因革损益”,尤其是周公的“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三千多年的礼乐文明传统,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品格,影响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并随着文化传播影响到日本、朝鲜半岛。根据文化层级理论,文化分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我们的衣食住行,制度行为文化包括政治法律、婚丧嫁娶等礼俗仪节,精神文化则涵括宗教、艺术哲学等。礼有礼俗、礼仪、礼制、礼义之分,在文化的三个层面都有体现。礼在传统社会中可以起到法律制度的作用,有如今宪法的地位,下可深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礼乐传统在近代以来备受批判。如陈独秀认为:“儒家之言社会道德和生活,莫大于礼。”“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因此,欲进行伦理改造,就必须对礼教予以否定。吴虞更是将“礼教”和“吃人”直接关联。“礼教吃人”便成为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对礼乐文化的基本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礼俗的破坏、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使大众也接受了这一观点。(www.daowen.com)

如果理性地看,礼乐文化本身固然有“束缚”个性、讲究等级的缺点,但是它更为重要的功能是确立秩序、提升教养、促进和谐。今天我们一再感慨和批评的一些国民素养低下、社会失序失范问题,都与没有继承礼乐传统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