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学研究方法的检讨与思考: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儒学研究方法的检讨与思考: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研究中国哲学与思想史时,不能忽视对中国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关注与探索。任何时代的儒学研究都应关注这些含有基本价值判断的重要问题。这是儒学能够长久保持自我本色的生存机制决定的。在今天,社会的现实状况是儒学已被看作纯粹的思想学说,是象牙塔里的高深学问。这已表明当代儒学异化程度之高,且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愈来愈远。这对中国儒学来说将是一种最暗淡的命运和归宿。

儒学研究方法的检讨与思考: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上的儒学毕竟是存在于不同时代的思想形态,儒学的存在状况和它所处的社会历史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学不可能逃脱自身历史的局限,犹如个体生命不可以逃脱时代局限一样。那么,如何认识与了解各个时期的儒学思想?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深入了解儒学代表性人物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以及社会的各种基本矛盾。这是一个首要的、最基本的研究起点。

如今学术界的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注重文献资料的收集,关注文本的解读、诠释、评述,这是当今学术研究的最大优长。但是,它的缺憾是不太注重挖掘历史背景,对其时代文化、经济与政治的作用也估计不足。或者是借助一些外域的理念和范畴进行比较研究,这种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比附与发挥,混淆了不同学说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畛域和认识准则,混淆了不同学术思想之间的学理规范与概念差异,从而带来了诸多的误会。同时,此类研究也忽略了研究对象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重大区别,忽略了不同社会历史的巨大差异与人文质地的不同。

在研究中国哲学与思想史时,不能忽视对中国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关注与探索。因为脱离了它们的支撑,哲学与思想史的研究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或者是一种自我的臆想与虚构,其结果是研究者们的理论和观点都难以服人。我们必须承认,精神思想的孕育犹如生命物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历史这块肥沃土壤的滋养,哲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当然也不存在任何例外

因此,只有通过对儒学与其所处时代互动关系的研究,方能看到儒学成长与发展的真正内在动因、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与社会现实的真实矛盾,进而才能看到儒学在它那个时代发挥的作用、表现出的优长和局限。任何时代的儒学研究都应关注这些含有基本价值判断的重要问题。

儒学能够得到社会普遍推崇的主要原因就是它不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始终存在于人们的生活视野之中。这是儒学能够长久保持自我本色的生存机制决定的。儒学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大众之中的,这是中国古代儒学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也是儒学不断被摧毁而又能不断再生的原因。正因如此,从两汉到明清,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统治者,都不能忽略这个形成于民间、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无形而伟大的文化力量。

在今天,社会的现实状况是儒学已被看作纯粹的思想学说,是象牙塔里的高深学问。儒学自身的践行需要已被人们的现实追求和物质欲望湮没,变成了只供学者们研讨的学问形态。这已表明当代儒学异化程度之高,且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愈来愈远。

当儒学不再被人们看作宝贵的人类精神文明时,不再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必须依赖的精神资源时,导致的后果是:人们会失去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凝聚力也会逐渐流失,进而会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潜在的、不易消除的甚至是破坏性的思想危机和一种更为致命的、长久的深层危机。(www.daowen.com)

我们不应将儒学视为一种纯粹的思想学说,而应将它看作中华民族核心文明的生命载体,将它看作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既然儒学是中华民族核心文明的生命载体,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我们就必须恢复其生命的固有活力,激活它应有的作用与功能,使它焕发出新的能量和光彩,以推动当代中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其潜在的力量。我们也应意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是这个民族的生命标识和存在依据,文化存则民族在,文化灭则民族亡。抛弃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抛弃了民族的生命之根。

同时,一个对本民族文化没有信心的人,一个忘却了自己文化根本的人,必然不会被其他民族尊重,也学不到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为什么?因为一个人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其获得其他不同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其对本民族文化理解得越深透,对外域文明的理解能力也越强。一个对自己本民族文化都知之甚少的人,他何以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何以通过与外来文化的比较鉴别,客观地反省本民族的文化;何以用自身的文化修养去获得与本民族文化不同的外来文化的精髓。在这里,比较与鉴别比只是被动学习不同文化更为关键。而具备比较与鉴别能力的前提是在本民族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的修养。

在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多元体认与相互竞争中,人们已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失去了民族文化底色的衬托与支撑,则必然失去承载包容不同优秀文化的综合能力,也就难以进入世界顶级文化之列。失去了民族特色,我们的民族文化只能永远厕身于世界文明的边缘地带,也预示着我们永远无法进入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将失去与世界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机会。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是古老农耕文明的产物,它能否适应现代工业与科技文明发展的需要,能否融入世界现代文明的整体之中,是儒学能否延续其生命活力的关键。其实,传统儒学与现代文明并不矛盾,因为任何一个现代事物的出现,都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传统文化就是它赖以生发和成长的源泉与根本。如果说现代文明是一片无边的大海,那么传统文化就是无数江河的源头;如果说现代文明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传统文化就是这棵参天大树的发达根系。无论大海怎样波涛汹涌,无论大树如何枝繁叶茂,它都必须依赖江河源头的充盈和发达根系的滋养。传统和现代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生互济的关系。虽然现代文明会引起传统文化的蜕变,但它并不会伤及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本。

进一步说,传统文明的蜕变并不可怕,因为它是事物发展进步的普遍规律,所以,儒学的发展和变迁亦属理所当然,没有必要因为恐惧而加以拒绝。儒学尽管可以因时代发展而变化,但它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因为失去践行能力的学院儒学或脱离了当代社会的思辨儒学,只能成为一朵空谷幽兰,仅能供高人雅士把玩观赏,终将失去影响整个社会的生命活力。这对中国儒学来说将是一种最暗淡的命运和归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