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韩 星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等差之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层次。
首先是要具备仁爱之心,能够爱别人。儒家认为这是根于人天生的性善而内在形成的品质,是人之道德行为的发端。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不仅指出仁爱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强调恶是人性的丧失,把是否有良善之心看作人与禽兽最本质的区别。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共有同情心、羞耻心、礼让心、是非心“四心”,即“良心”。按照孟子所言,有了“四心”也只是拥有良心的开端,还要扩而充之、推而广之,这样才会拥有完全的良心。
其次,自爱。自爱包含了对自己身体的爱惜,强调仁爱要从自爱开始,要以自爱为起点(但不是以自爱为中心)不断扩展。代表性的观点如孔子的“仁者寿”(《论语·雍也》),汉代扬雄在《法言·君子》中所说的“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扬雄的意思是人一定要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爱;人一定要自尊,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这句话强调了人要自尊自爱。自尊自爱是关爱他人的必要前提。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不会对他人产生友好行为。丧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的人,也常常会做出损害他人的行为。一个人如不自爱又何来他人爱己的需求呢?没有自爱作为基础,爱人也是悬空的。
第三,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主张处理一切人伦关系,都要从孝悌做起。善于侍奉父母为孝,尊敬兄长为悌。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论语·学而》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表明“爱人”要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他还有什么仁爱之心呢?所以,孝道是道德伦理的根本与基础。唯有能行孝悌者,才能去爱他人,因此,孝悌为仁爱之根本。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这里的亲亲包括爱自己的父母,也包括爱其他的亲属。仁爱当从侍奉双亲开始。儒家的孝道思想以《孝经》为代表,将对亲人的孝看作沟通天地万物的基本人伦道德,认为孝是贯穿人生全过程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这一点在汉代以后发展为以孝治天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四,“泛爱众”,即爱一切人。孔子又将亲情之爱推广开来,要求人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做人要温、良、恭、俭、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敬爱自己的父母,也要敬爱别人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也要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人不要把自己的爱局限在狭隘的天地,不要太自私。《弟子规》把这一宝贵思想发挥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就是说,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儒家的“泛爱众”是有等级亲疏之别的。儒家倡导的仁爱是按照“爱有差等”的原则,先亲爱自己的亲人,再层层由内向外、由近及远有等差地扩展到他人。
第五,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儒家还把仁爱之心推向天地万物,以追求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尚书·武成》反对“暴殄天物”,孔子虽然没有把“仁爱”推及物的明确论述,但他对自然界中的生命充满了怜悯之情。《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钓鱼用杆而不用网捕,射鸟不射巢中的鸟,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爱物及取物有节的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道德观,主张推人及物,在爱人的基础上,将爱心进一步向外推展,将仁爱精神和情感贯注于无限广大的自然万物,用爱心将人与自然联结为一体。
北宋张载则进一步说:“民吾同胞,物吾与(朋友)也。”人是我们的同胞,万物是我们的朋友。二程说:“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朱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是说仁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生命力的统一整体。王阳明认为:“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这五个层次是在承认亲疏远近差别的前提下以感通的方式、以同心圆的方式向外推的,与古代道家的“慈爱”、墨家的“兼爱”相比:儒家的“仁爱”主张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推恩”出去爱别人,以至一切人;墨家的“兼爱”无条件地讲人与人之间的“兼相爱”;道家的“慈爱”是从“道”的本质和规律中引申出来的,强调无私之爱。以强调等差之爱为基本特征的儒家仁爱思想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我想回答是肯定的。理由是:
其一,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以血缘亲情之爱作为其价值源泉的,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是人类社会早期文化的共同特点,但是其他文化后来都经历了断裂和转移,淡化了血缘亲情,只有儒家文化一直以此为基础,发展到今天。
其二,儒家的仁爱思想形成了同心圆式的层递扩展特征,这是符合人性和心理逻辑次序的。当然,在中国古代,受立足于血缘亲情形成的宗法家族制度的局限,这种扩展在大多数人那里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其三,儒家的仁爱思想能以拟血缘亲情之爱的方式扩展,如《论语·颜渊》载孔子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中的五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其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强调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普天下的人,尽管这些人与你没有血缘关系。还有,传统社会中的师徒如父子、桃园三结义都是这种方式的典型表现。
其四,“感通”是这种方式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儒家仁爱思想以“感通”为本性,人不仅能自我觉醒,以内心真诚的感情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也能觉察别人的感受与需求,进入他人的心灵,产生相应的尊重与关爱,就能够感动与感通。有感必有应,感应是相互的。人与人有感应,人与万物也有感应,这是一种爱的信息交流,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应。日本学者通过对纯净水结晶图案进行实验,发现用“爱”和“感恩”这样的字眼时,所拍摄的照片显示出美丽的结晶形状,而用咒骂凶暴的语言时,所拍摄的照片显示出丑陋扭曲的形态。无害人害物之心,而有爱人爱物之心,被爱之人之物必然会感而应之。
其五,儒家仁爱思想的理想目标是构建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大同世界。《孔子家语·礼运》中的“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充分显示了古圣先贤的博大胸襟和精神境界。(www.daowen.com)
仁爱思想在近代以来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与融合、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汹涌而入的情况下,不断获得新的诠释和发展。孙中山先生提倡“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试图以此代替封建纲常这一套伦理思想体系。他还强调说:“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古时在政治一方面所讲爱的道理,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无论对于什么事,都是用爱字去包括。”[1]
毛泽东在谈论孔子的智仁勇思想时曾指出:“仁象现在说的‘亲爱团结’。”[2]他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也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3]。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把“讲仁爱”放在第一位,说明他已经充分认识到仁爱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殊重要性。中华民族的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思想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精神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精神的源泉。
我们现在怎么传承仁爱思想呢?按照仁爱思想践行的次第,首先是我们要具有仁爱之心。心为人的主宰,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爱之心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心肠好不好?心地善良是评价一个人、考察一个人、认识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我们经常说,人心向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善者,天必佑之;恶者,天必罚之。这告诉我们要有爱心,没有爱心是不可能行善事的。大家看看“爱”字的繁体字——“愛”:“一飘三点雨,宝盖来顶起,朋友躲下面,爱字记心里。”在繁体的“愛”字中,心是放在正中间的,意味着爱需要发自内心。
其次,自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有点假大空,我们光说要爱别人、帮助别人、理解别人,其实学会自爱才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在学会自爱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帮助别人、理解别人、爱护别人。现在我们很多人无所不为,主要是不知自爱,伤害了身体,败坏了德性,滑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孝经·开宗明义》篇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现在的许多人不知从父母的角度珍爱生命、重视生命的价值。
第三,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主要体现在孝悌之道方面。在这几年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背景下,很多人在民间讲《弟子规》《孝经》,已经引起了很多的社会反响,形成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只是在具体细节方面要注意怎样才能更扎实落实,使其起到更持久的效果。
第四,“泛爱众”,即爱一切人。我们当代国人在这方面很缺乏。现在的一些人比较自私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品质。如果我们心中有仁爱,便会时刻把周围的一切人、物、事放在心上,关爱身边一切需要关爱的人,善待他人,扶贫济困,伸出自己的手,力所能及地去关心、帮助别人,哪怕是和自己有怨的人。
第五,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按照祖先的看法,天地生人及万物,所以人与天地万物应该和谐相处,这对今天的环境保护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近代以来,世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长期奉行人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态度。可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不断地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行肆意破坏,使我们的生态环境(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益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灭绝、大气污染、全球变暖和臭氧层损耗导致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儒家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要求人要把自己与天地万物看成一个生命体。既然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生命体,人就要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爱,对自然之爱,就是对自然的敬畏、关心和尊重。爱护自然环境也要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在生活小事上强化爱万物的观念,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吃野生动物,不穿皮草,上街买菜自带篮子,短途出行骑自行车,不践踏草地,将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电气,等等。
【注释】
[1]《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244页。
[2]毛泽东:《致张闻天》,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7~148页。
[3]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