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通古今: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

通古今: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如何“通古今”,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我们只有成功地应对这个“变局”、回应“现代性”的挑战,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总之,只有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通古今”,才能真正拥有文化自信。

通古今: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

中国社会学院 李存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四个讲清楚”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笔者认为,“四个讲清楚”的核心要旨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上“通古今”。只有如此,才能拥有文化自信。这表明继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要在理论上解决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因此,这些讲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理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拥有“文化自信”似乎是理所当然、毫无疑义的。但是在现实中,中国文化也有其“软肋”。如2006年8月23日《参考消息》转载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题为“孔子学院会成为‘软实力’吗”。此文先分析了近年来“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些局限。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后面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也就是中国文化“太软”。中国文化存在着三大“软肋”。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认识模糊,缺乏对传统儒家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认知。当前中国文化更多是停留在古代,真正为人所熟知的现代文化并不多。在文化的层面,中国目前仍处于守势。许多现代社会理念,例如市场经济民主、法制,中国还在向外求索,因此还谈不上建立软力量。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是比较符合中国文化的现实状况的。而所谓中国文化的“软肋”,究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古今”还没有打通、没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概念。这些概念当然有着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但无疑也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而一些领导者、理论家强调我们现代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与中国古代讲的“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有着本质不同。这样一来,“古今”没有打通,而且制造了人为的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笔者认为这“四个讲清楚”的核心要旨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上“通古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结合。只有“通古今”,才能把中国文化的“软肋”转变为真正的“软实力”。只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才能确立中国的“文化自信”,也才能真正拥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www.daowen.com)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渊源”。笔者认为,这里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笔者以前曾说过“正德、利用、厚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近年又讲“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是儒家文化乃至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文化的“常道”。笔者认为这些表述都是相通的。我们现在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际上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再加上现代文明的一些普遍价值观。这些普遍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也就有了中国特色。对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大力宣传,使其深入人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使其在逻辑层次上更加贯通,使其在文字表述上更加简明而易于记诵。

关于如何“通古今”,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如果只讲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免存在着“太软”的问题。自1840年以后,中国处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变局”中确实有衰落的问题。我们只有成功地应对这个“变局”、回应“现代性”的挑战,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

中国传统文化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一方面要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所相“因”的常道,另一方面要有所“损益”。“损”就是删掉一些已落后于时代的文化内容,如“三纲”等;“益”就是增加一些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观,如“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这些普遍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也就有了中国特色。如西方文化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将“自由、民主”与中国文化的“重民本”结合在一起,那么中国的民主就不仅是以个人的自由为体的,而且也是以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为体的。中国文化讲“厚德载物”。叶小文先生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厚德才能载市场经济”。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中国就不能实现“富强”;而市场经济与“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具有了中国特色。

总之,只有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通古今”,才能真正拥有文化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