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历史上尽管有过战乱和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在国家统一的大背景下,中华文明才能生生不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各民族经过迁徙、杂居、通婚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在文化上互相学习,在血统上互相融合,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中华文明是人文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结合。

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尽管有过战乱和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在国家统一的大背景下,中华文明才能生生不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各民族经过迁徙、杂居、通婚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在文化上互相学习,在血统上互相融合,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特别是近代,中华各民族共同反对外国侵略者,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个共同的政治信念极大地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

从历史看,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就是各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有华夏、东夷、北狄、西戎百越五大民族集团。华夏族是在夷夏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汉族能够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不仅因为它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比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少数民族(比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入主中原进行统治的事情。他们在进入中原以前,都处于比中原的汉族较低的发展阶段,因此当他们进入中原以后,不仅未能改变汉族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积淀,反而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由此进一步推动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www.daowen.com)

中华文明有什么特点?中华文明是人文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结合。关于这一点,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一书中有这样的评论:“(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1]

战国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没有成功。汉并天下以后,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地域文化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与这个总的形势相适应,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文化共同体才真正形成。这个文化共同体以儒学为主导,并没有阻碍其他学派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于是提出了思想文化的融合会通问题。在唐、宋时期,儒、道、释的融合会通,将中华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于是产生了宋代理学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如泉之水,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因为它形成了一条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它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取域内和域外的文化,能够在会通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各家的理论成果。这正如庄子在《庄子·天下》篇所说,诸子百家的观点都是宇宙真理某些方面的表现。虽然各家各派立论的侧重不同、表述的方式有别,但都是对世界的探索,有助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这也正是儒家“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