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这句话体现了“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独特的历史命运和国情使不同国家和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化从其生发之始就能吸收与包容外来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凝聚、吸纳不同文化的精髓,以丰富壮大自身。中国从古至今向世界输出的都是和谐而非对峙的理念。这种包容万物的胸怀就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和合”与“大同”的重要理念。
中国自尧舜之时便提倡“协和万邦”,无论是八百诸侯还是三千诸侯皆可和平共处。西周末年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理念,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取“和”而去“同”,如果“去和而取同”,则国家必然衰落,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周易》也讲“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中华文明之精神是礼让的,是谦逊的,是博采众长的。而在这其中,儒家代表的人文主义更是具有天下情怀。无论是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还是《中庸》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还是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张载的“民胞物与”,彰显的大爱与大同始终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正如《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社会”始终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具有普世文明的价值。1996年,张立文先生出版了《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他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开发出“和合”思维,以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大原理建构“和合学”。他指出“和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沉淀的精神内核所在,可以用来化解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文化对抗、文明冲突等危机。1990年12月,费孝通先生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受到广泛认同。承认和尊重世界各国家和民族独特的传统,在沟通与对话中寻找交汇点,推动共同发展,这正是“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