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于1987年成立了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简称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就是由国家汉办承办并在全球予以推广的。2003年《汉语桥工程》(2003—2007)颁布之后,“汉语国际推广”得到正式确认并被全面采纳和实施。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规范性的海外汉语推广培训机构,孔子学院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孔子学院总部(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设在北京,2007年4月9日挂牌成立。按照《孔子学院章程》规定,孔子学院总部是全球孔子学院的最高管理机构,是中国政府促进中外语言和文化交流、发展人类多元文化、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机构。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开办。
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秉承了孔子“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旨在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一般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里。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汉城(2005年改称为“首尔”)正式成立。从2004年—2008年,短短4年间,孔子学院的数量迅速增长。2009年后,孔子学院开始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截至2013年6月,孔子学院总部已在113个国家建立420所孔子学院和591个孔子课堂。2012年,全球孔子学院注册学员达到65.5万人。其中,在欧洲35个国家开设了140所孔子学院和126个孔子课堂,欧洲孔院的注册学员达到17.2万人,比上年增长79%。[5]英国的孔子学院数量居欧洲国家之首,2005年,国家汉办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英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到2012年4月,英国已建有19所孔子学院和63间孔子课堂。[6]亚洲地区已有90所孔子学院,以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为例,其自2009年成立至今,注册学员已超过6800人。[7]
但是,“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陆续开办,对它的一些异议也不时传来,或质疑其存在的目的,或戒惧它威胁西方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有学者以美国媒体的相关报道作为切入点,对孔子学院的海外形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外媒直接以孔子学院为主题的报道并不多,但在其他话题下谈及它的却不少。大体而言,外媒对孔子学院的评论主要围绕软实力、中文热、教育经费、学术自由、政治宣传工具等几个话题进行”:在涉及孔子学院的报道中,软实力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话题,如《华盛顿邮报》称孔子学院是“中国扩大其海外影响的一个手段”,是“增加其软实力‘魅力攻势’的一个部分”,是“提升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等;外国人对孔子学院的顾虑,一是担心其威胁西方的学术自由,二是担心其成为中国政府的政治宣传工具。“有人认为,中方如此慷慨地资助建立孔子学院,必定有附带条件,如‘一系列禁谈的话题。你被告知,不能谈论……’。也有人认为,孔子学院与中国政府关系密切,缺乏独立性……影响学者的言论……如果你批评中国,那就‘不能参与中国资助的与孔子学院合作的研究项目’,‘得不到孔子学院提供的研究经费’……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师大卫·布兰纳也担心‘建有孔子学院的大学会因为依赖中国政府的经费而屈服于中国政府的压力,从而压制对中国不利的言论’。”整体上看,外国媒体在传达对孔子学院的担忧时,也提供了相对客观的评价,如指出“教授们警惕来自北京的对迅速发展的孔子学院的政治干预,但看来发生这种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孔子学院的急剧增加使一些人担心,有中国政府参与的办学模式可能会对学术自由造成威胁。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种担心纯属多余”。[8](www.daowen.com)
也有研究者通过梳理欧洲媒体中有关孔子学院的报道,对孔子学院在欧洲的形象进行了调查。“在法国媒体眼中,孔子学院的形象具有二重性:既是一个教授汉语、宣传中国文化的教学交流形象,也是一个承载着中国政府政治抱负、旨在推动文化外交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半官方形象。这两种形象是共存的,这也使得法国媒体对孔子学院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态度。”[9]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媒体报道相比,“瑞士媒体的用语几乎是最为激烈的,孔子学院与中国政府(注:报道中常用‘北京’代指)的关系常被强调;一些记者疑虑孔子学院的进驻会威胁海外合作院校的学术自由,批评类报道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10]。
研究者对美国媒体和欧洲部分国家媒体相关报道的梳理,体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由孔子学院的半官方背景引起的防备心理;二是担忧孔子学院输出中国价值观以及带来的“文化扩张”;三是批评孔子学院限制学术自由、影响合作院校的学术自由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