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家政治思想:关于富民强国的重要任务与目标

儒家政治思想:关于富民强国的重要任务与目标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富民”说强调富民是富国之本,民富则国强。这一学说是孔子创其源、垂其统的。在和鲁哀公谈到税收问题时,孔子提出要通过减轻百姓的赋税,藏富于民,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因此,消灭战争、摆脱贫穷是人类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经世济民,实现民富国强,是孔子一以贯之的追求目标。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两个独特优势,中国的富强是毋庸置疑的。

儒家政治思想:关于富民强国的重要任务与目标

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富民”说强调富民是富国之本,民富则国强。这一学说是孔子创其源、垂其统的。

孔子的富民思想源于他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及其“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的仁学思想。在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名存实亡而致诸侯相互征战、民不聊生的春秋社会末期,孔子提出为政者要“惠在爱民”(《孔子家语·正论解》),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在他看来,“民之所以生者,衣食也”(《孔丛子·刑论》)。他认为人只有首先解决衣食问题,才能谈得上其他。他认为,“口养不至,饥饿不得食,谓刑屋”(《马王堆帛书·二三子问》)。人在因饥饿活不下去时,为了生存,会干出连他自己都不愿干的坏事,犯法的事就会随之增多。百姓富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为此孔子提出:“君子为国,必有三年之积。”如果因为一年歉收去买粮食,则“失君之职也”(《春秋繁露·王道》)。在他看来,“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礼记·杂记》)。

孔子认为,为政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富民。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结束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鲁国后,有一次,哀公向孔子请教为政的要义。孔子告诉他:“政在使民富且寿。”(《说苑·政理》)这句话概括了为政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如果为政不是为了让百姓富起来,而是为了让某个姓氏的江山万古不变,那么这样的政权于百姓而言,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小河有水,大河不干。孔子思想中的强国论是以百姓的富足为根基的,即首先是富民,然后是强国,民富则国强。在和鲁哀公谈到税收问题时,孔子提出要通过减轻百姓的赋税,藏富于民,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哀公说,这样“则寡人贫矣”。孔子不同意他的观点,说:“《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说苑·政理》)哀公向有若询问说:“年景不好,国家用度不够,怎么办?”有若回答:“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怎么样?”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十分抽一呢?”针对他想通过增加赋税的办法来摆脱财用不足的想法,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有若以善于理解孔子的思想著称。他的同学子游说:“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礼记·檀弓上》)有子即有若。

至于实现富民强国的路径,当然首先是实现社会稳定。孔子说:“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务大》)有了社会稳定这个前提,下面的具体方法就是孔子说的先“富之”,再“教之”(《论语·子路》)。《春秋繁露·仁义法》载有孔子所说的“治民者,先富之而后加教”。衣食足,再教之,教而更富,富而更教,进而让社会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www.daowen.com)

孔子反对贫穷,特别是反对在国家太平时期出现的贫穷。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在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下,如果我们还抱守贫穷,这难道不是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吗?除天灾以外,人间的悲剧大都是战争和贫穷造成的。因此,消灭战争、摆脱贫穷是人类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

经世济民,实现民富国强,是孔子一以贯之的追求目标。他不但为此思考了一生,奔走呼号了一生,而且在自己的从政实践中践行了这一理念。他在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西)县长时,实施了安邦富民的政策,任职仅仅一年,使各方面都得到了治理,使百姓安居乐业,并引来四方要员前来参观学习。鲁定公惊奇地问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甚为自信地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孔子家语·相鲁》)

秘鲁前总统加西亚在《我们应从儒家文化中学习什么》一文中指出,在约公元1000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经济总量的22%,1820年则上升到32%。他还分析说,我们必须明白,中国增长的动力自2500多年前就已经种下了,那就是文化、价值、观念——儒家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

落后就要挨打,图强才有未来。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两个独特优势,中国的富强是毋庸置疑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全党全民的共同追求,势如破竹,不可阻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