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忧患意识产生的精神动力,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爱国必须有忧患意识,忧国才能爱国。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具体表现包含在忧患意识中。这种忧患意识体现了深刻的存亡、治乱辩证法。对国家政权安危的关切是中国人民忧患意识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化承载的忧患意识后来被中国共产党继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

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很少有人把忧患意识概括为中华民族精神。有的学者在论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时,谈及忧患意识,把它当作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表现。但笔者认为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其他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性格气质的重要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单独将其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忧患意识产生的精神动力,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爱国必须有忧患意识,忧国才能爱国。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具体表现包含在忧患意识中。所谓忧患意识,是一种对个人以及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沉关切,是一种沉重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

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作《周易》就是一本“忧患”之书。《周易·系辞下》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系辞下》以《履》卦、《谦》卦、《复》卦、《恒》卦、《损》卦、《益》卦、《困》卦、《井》卦、《巽》卦九卦为例,说明《周易》是忧患之书。实际上,如果把《周易》的六十四卦映射到人事上,就代表个人、国家、天下等的六十四种境遇,然后又把每一种境遇依据六爻的爻位分为六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趋势,指出每一种情况或趋势的吉凶,从而帮助人们趋吉避凶。这就是“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含义。另外,在《周易》每一卦的六爻中,初爻和二爻表示地位,五爻和上爻表示天位,中间的三爻和四爻表示人的位置,易家认为“三多凶,四多惧”,这也间接体现出《周易》蕴含的忧患意识。《否》卦的九五爻辞“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意思是在上位的大人君子要时刻想到“将要灭亡,将要灭亡”,这样天下才能像系结于丛生的桑树一样安然无恙。《周易·系辞下》引孔子对此句的论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身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意思是,在上位的大人君子只有时刻想到危险,想到灭亡,想到天下大乱,这样才能保证天下、国家、个人的安全。这种忧患意识体现了深刻的存亡、治乱辩证法。

忧患意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忧国忧民。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已经开始体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忧虑,可以看作忧患意识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出身的墨子之思想深刻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意识。墨子体贴民众疾苦,号召统治者爱民、节用。他认为只有“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墨子·天志中》)。诗圣杜甫的许多作品都深刻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意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如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国忧”、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体现了对国家、天下的深深忧虑。二是忧道。回顾中国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般思想文化有重大发展的时期,往往都是天下大乱的时期,这其中的原因要从多方面来考察,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思想家、知识分子有着很强的忧道意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混乱情况堪称中国历史之最。这样一种现实的混乱极大地激发了思想家们的忧道意识。他们都积极思考如何使天下由大乱变为大治,都开出了自己的医治药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提出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是对思想家们灵魂特质的完美刻画。三是忧政。对国家政权安危的关切是中国人民忧患意识的重要体现。《左传》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之说,《战国策》有“于安思危,危则虑安”(《战国策·楚策四》),老子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第七十一章》),孟子提醒统治者“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这些警世名言深刻体现了社会政治中之安危、存亡、治乱等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www.daowen.com)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政权安危之辩证关系的论述深刻体现了一个忠臣的忧患意识,今天读来仍然让我们敬佩不已。他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魏征在一千多年前的这些话语,对今天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全党的忧患意识仍然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承载的忧患意识后来被中国共产党继承弘扬。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要保持“两个务必”。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深刻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忧道、忧政的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弘扬。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针对自身建设的实际,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形成了“忧党”意识,体现了党对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