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退可以是一种人格类型,具体表现为按旧规矩办事,即循规蹈矩,随大溜,回避矛盾,不轻易打破原有的格局。《坤》卦“安贞,吉”,意思是将安于现状、固守既有局面当作吉祥的保障或前提。从某一视角看,这当然不是一种良好的或可欲的人格。但是,守退可以是一种权变、一种时不时需要采取的行动策略,于是也可理解为一种与“开拓”相对称、相补益的人格倾向。《周易》在权变、权宜层面讲“守退”更多一些。《遯》卦“亨,小利贞”,《彖传》“遯而亨也”,遯退,则亨通有利。为什么要采取“守退”这种貌似消极的行为方式呢?它是一种常态吗?还是仅仅算作某种权宜?《周易》涉及“守退”的卦辞,一般附有相关情景或原因的说明,如《剥》卦中“不利有攸往”的《彖传》是这样的:“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这就与审时度势联结起来了,小人当道,采取退避三舍之法,也许就是上上之策了。于是,一种具体的策略总会和道义相连。当然,具体的行为策略也常常与前后相继的其他策略相关,或者与人自身的主观状态相关。如果要跨越一条大河,却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径,也没有桥梁舟楫可凭借,《周易》给出的对策就是“拂经,居(安守)贞吉,不可涉大川”(《颐》六五)。条件不具备时,先停下来,筹划良策甚至暂时后撤,另寻时机,也许就成了上上之选。这当然是必要的机变。“拂经”何意?有专家解读为“问卦者此前的言行违背了处世准则”,即离经叛道的意思吧,在当事者的主观状态不佳、不适于从事某种特定行为时,临阵调整,也未为不可。一般认为,“守”或“退”往往关涉特殊情况或条件的发生,不得已而为之,是权宜之计。行事要适当从权,灵活机变,可也。临时机变、权宜之计并非不重要。我们并不总是行走在康庄大道上,时不时地迂回于羊肠小道,也是某种并非偶发的常态,所以,《周易》对“守退”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如《屯》初九《象传》对爻辞“磐桓,利居贞”的批解是:“虽磐桓,志行正也。”磐桓,就是徘徊不进的意思。必要的时候,停顿与退守都可能正确,要考量的不是具体的行为(行动),而是行动背后的“志行”,志行如果正确并一直坚守着,进或退作为具体策略,就都不成问题了。
《周易》在肯定“守退”人格策略的同时,高扬着开拓进取人格的旗帜。开拓型人格即所谓具有开创大业、锐意进取、勇于变革、否定旧思想并提出新理论、直面并努力解决矛盾等品质、特点的人格特质。开拓型人格是《周易》所设计的中华人格的主基调。我们在孔孟儒家后来发扬光大的“道义担当”精神(大丈夫气节)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人格特征。就具体个体而言,守退型抑或开拓型都是人格的一种可能倾向,由诸多因素决定而逐渐积淀形成。而在生活中,这两种类型或倾向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归纳为两种对应人格或未为不可,但不可僵化、机械理解。但总体而言,《周易》将“开拓”作为中华人格的主调,将“守退”作为一种权变策略,应该说是合理的。(www.daowen.com)
《周易》之卦爻辞中多有肯定赞许“开拓”的。如《随》初九“官有渝,贞吉”,官员能够有思想方面的突破,形成新观念,是正道和吉祥的征兆。《蛊》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蛊》六五“干父之蛊,用誉”,涉及除旧布新的具体改革,父辈施政留下的弊端,子辈努力改正、消除它,最初可能形势很严峻,无所措其手足,但最终结果是总体趋于吉祥并获得良好的声誉。反之,《周易》认为,若不及时开拓变革,则前景堪忧。《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明明知道父辈遗留下了弊端,却遮遮掩掩、粉饰太平,迟早会“见吝”,碰壁、吃亏都不在话下。开拓进取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总体性的中华人格设计的核心特质,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担当得起这样的责任。《周易》之卦爻辞对开拓型人格的素质也有探讨,如《复》、《革》九四、《谦》六四、《大有》九二、《晋》九四等卦爻辞对“阳刚”“重德”“谦虚”等品德的强调。所以,开拓是一种核心人格构造,构造开拓型这一人格需要其他素质的支撑。对于这些具体的人格品质,后文将略做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