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易》:儒家文化中的道德经典

《周易》:儒家文化中的道德经典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华人文精神的视角审视,《周易》更应被视为一部系统的人格理论著作。本文尝试从道德书的视角解读《周易》中卦辞爻辞的人文意蕴。他还认为,《周易》表达了中华人文精神的三大核心意识,即忧患意识、变通意识、整体和谐意识。笔者以为,这些研究都与《周易》设计的中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笔者对这个判断深表赞同:《周易》代表着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之生存智慧的成熟形态。《周易》中有多个卦象讨论道德型人格。

《周易》:儒家文化中的道德经典

《周易》作为一部古老的筮书太著名了。从中华人文精神的视角审视,《周易》更应被视为一部系统的人格理论著作。表面上预示吉凶祸福,实际上却在谆谆教导人们如何调适身心、立身处世、待人接物、随机应变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关涉中国人的人格整体设计以及中华民族的生存理念和生活(行为)方式。《周易·系辞下》:“初率其辞,而挨其方,既有典常。”《周易》中的卦辞爻辞是直指人生的大智慧。真切地理解其言辞之奥义(微言大义),以之为生产生活的指导,以变应变,便宜行事,就能心想事成,言行莫不中节——无不符合人伦准则。《周易》蕴含的人格理论是极其丰富的,是对中华民族先祖处世准则、人生经验的系统总结。

本文尝试从道德书的视角解读《周易》中卦辞爻辞的人文意蕴。

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不能只看肤色、头发、眼睛等。人类之区分为不同种群,最根本与核心的在于文化的分野,标示中国人为中国人的最根本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传承至今的中华人文精神或曰中华人格。

杨庆中试图通过流传到现代的日常用语来解读《周易》智慧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他列举了居安思危、穷变通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否极泰来、革故鼎新、求同存异、义结金兰等近乎常识化的成语,指出《周易》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是“日用而不知”、庸常而深邃的大智慧。他还认为,《周易》表达了中华人文精神的三大核心意识,即忧患意识、变通意识、整体和谐意识。张宜则主张从《周易》“时”“位”观的角度研究中华人格的总体构想。冯兵将《易经》中的生活智慧和伦理规范概括为:尊重规律、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持中守正。[3]他的总体判断是:“《易经》的伦理思想源于生活智慧的积累、总结和抽象,反过来又对人们日常的‘做事’与‘做人’予以伦理指导。……《易经》伦理对‘做事’的伦理关注居主导地位,相比‘做人’显得更加强烈,与后世‘做人’优先于‘做事’的价值观念结构不同。”[4]他认为,这主要关乎“做事”,在“做人”方面则主要为:自强不息、居安思危、谦虚、诚信、节俭等。笔者以为,这些研究都与《周易》设计的中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冯兵还有一个总体判断:《周易》中关于辩证法思想、主体能动性思想的探索等“只是处于萌芽阶段”,而“伦理道德观则较为成熟”。笔者对这个判断深表赞同:《周易》代表着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之生存智慧的成熟形态。翁银陶认为,《周易》中凝练的中华人格特质可归结为三个基本维度:其一,阳刚与阴柔并重;其二,守退与开拓并重;其三,内省与外倾并重。表现这一中华人格的具体“德目”则有:自强不息、居安思危、独立不惧、乐天体命、谦虚、诚信、谨慎、节俭、仁义、刚柔并济、忠贞、恭敬、守礼,等等。(www.daowen.com)

质言之,《周易》蕴含的人格理论极丰富,蕴含的人格设计理念亦极高明,可视为对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及社会人与自然等现实关系及华夏先祖长久积淀之处世准则、人生经验的系统总结、阐发。《周易》蕴含的思维模式以象征类比(比兴)为主,常以人事比附天道,劝谕世人,即所谓“推天道以明人事”[5]。如在《乾》卦爻辞中,“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这一连串的比喻统统借助“龙”这一神话模拟的“自然物象”表达对事物发生发展、起落兴衰过程的理解,也喻示人应该努力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办事,对陌生多变的客观事物(自然和社会)应保持谨慎。而《小过》的卦辞为:“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试图通过“飞鸟哀鸣,向下而不向上飞”等生活经验教导人们:做事必须审视具体条件,处在“小有过越”的不利条件下,不可操之过急——不宜勉强操办宏大事业,而应尝试从小事做起,守持正固,循序渐进。

因此,《周易》处处强调道德生活的本根性、基础性,始终注重调适人际关系,将具超越性的道德型人格设计为中华人格的基轴和主干。事实上,技术、能力较之道德秩序,显然是等而次之的事情,“仁”毫无疑问是首要的。无仁者若强大、强悍,终归必然沦落为邪恶的帮凶。人生在世,首先要解决的是行为的目的、动机问题,即优先解决生命意义这一根本或根基问题,方能站稳脚跟,待机而后动;至于行为的方式、效果,则需依据目的与动机;而具体的技术、能力等,必须置于道德的引导下,渐次解决。向善是基本的方向,走向崇高、神圣是人性发展的内在诉求,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别人,都要以这样的向善标准审视和要求。有了道德秩序的保障,人生才可能无往而不吉。当然,真正的仁者又必是智者、勇者(仁、智、勇“三达德”皆具,方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仁者),是仁、智、勇的复合体;因而,仁者也必然是强者,必具备内在的丰盈、充实、坚韧与强大。在一定意义上说,真仁者是大智慧的化身。仁德是百德之母(总枢),仁标示的中华大智慧,以美德为主干、核心,又以知识、技术、能力、体质等为辅。在现实人生中,以仁、义、礼为代表的美德表达为人的精神脊梁骨,而其他素质则是附于美丽之上的血肉。精神脊梁骨既坚且韧,巍然挺拔,这就是“譬如北辰”;但还要“众星共之”,这众星就是其他素质。仁德具体化为百德,人的种种其他素质,不仅都以仁为统领,而且归属、从属于仁德。所以,孟子说:“仁也者,人也。”仁者就是道德优良且综合素质高的真正强者。

系统探讨《周易》蕴含的道德人格设计必须另外撰写专文。笔者在此先作简略的评点。《周易》中有多个卦象讨论道德型人格。如,《损》卦:“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离》六二:“黄离,元吉。”《象传》:“黄离元吉,得中道也。”诚信、中正的美德预示着大吉大利,而且几无缺陷(无咎)必定顺利——无往而不胜。在人生中,困难和挫折无处不在,但这并不要紧,美德可以使人逢凶化吉。《讼》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道德是稳定可靠的人生资本(根本),是靠得住的生命特质,美德养成(积善成德)后会成为一种自然的近乎本能的行为习惯,即使遭遇“厉”(艰难困苦、重大挫折),也会吉人天相,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吉利。《复》六二:“休复,吉。”《象传》:“休复之吉,以下仁也。”这是说,美德不仅有利于个体自我,还将惠及他人。所以,《周易》主张人们去亲近那些仁者,即亲近君子、远离小人。缺乏道德意识、修养、实践,而执意亲近小人者又将如何?自然是远离吉祥而趋近凶险。如,《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无妄》卦:“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这都是警告人们要重视自己的“道德银行”,注重积累日常善行以不断增加德行储备,坚持不懈,以美德滋育人生。反之,如果“道德银行”经常处于赤字状态,恶行累累,丑闻不断,结果只能是自取羞辱、遗恨无穷,这样的人没有光明的未来——害人者必以贻害自己告终。这是人类世界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要做或能做的,唯有坚守以仁、义、礼为代表的人文信仰,虔诚向善(诸恶莫做,诸善奉行),同时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及时调整具体策略、路径。而无论如何,坚持向善是做人的本分、根本,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