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清楚历史传统,着眼点在于讲清楚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就是要找准中华民族的文明根柢。“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汉初杰出的政治家贾谊说:“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术远者考之于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古往今来,政治家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是有共识的。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当世列强,有今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传承记载完备无缺的国度。这使我们形成了注重历史传统、珍视历史记述的特色。而历史记述起着承载民族历史记忆、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是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决条件。没有民族文化的复兴便不会真正有民族的复兴,中华文明的根柢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中寻找。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认为,中华文明有三大根柢,即中华民族极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大一统论”、家国一体与家国同构的国家治理体制“家国共同体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论”[1]。尽管还有些许商榷之处,姜教授的研究距离达成共识已经为期不远。找准中华民族的文明根柢,对激发人们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对提升文化自信,对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自觉参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
讲清楚精神追求,着力点在于讲清楚中国精神的丰厚滋养,就是要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作为一个拥有高度文明的古老国度,面对近代兴起的咄咄逼人的工业革命却应对失措。“求富”“求强”成为近代的时代主题。然而近现代以来在争取政治上独立解放和经济上繁荣富强的时候,中华民族一度缺乏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各种“风雨”的洗礼之后,开始找回文化自信,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传统”,既是中国之所以“独特”的主要原因,也是“独特”的文化遗产。然而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太过于博大精深,涉及精神追求的各个层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指出的,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等等。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做出了阐释。诸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2],等等。窃以为,讲清楚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就是要以这些丰厚的滋养为底气,凝神聚气,汇集正能量,强化理想信念,自强不息,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讲清楚文化传统,着重点在于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和突出优势,就是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就中华文化的特质而言,礼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礼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3]礼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整套价值观念、社会管理方法和个人行为取向等的高度概括。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礼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最高准则,而且是伦理道德修养的规范准则、风俗美化的源泉。礼治的落脚点就是对人进行教化。通过教化,使礼成为全社会自我约束、互相监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共同作用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标识。中国自古以道德立国,先贤将抽象的道德分解成能操作的制度或规范,使人通过践行,累积德性,升华人格。这些制度或规范统称为“礼”。中国传统社会强调礼法并重,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而言,礼治与法治并重能在族群融合、人文同化以及强化民族文化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这便是中国传统的“礼治”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突出优势。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而言,礼讲求外化之礼仪与内在之礼义的融合,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形成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从而让人的心理、思想、品德与容貌、服饰、言语、行为实现内外统一,这是目前任何泛泛的道德说教都无法做到的。礼治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作为文化共识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礼治治国模式。构建继往开来的新礼治文化体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礼不仅包括“礼仪”,而且是中国历代社会治理的核心要素。礼的现代价值在于它是让道德说教落在实处的重要载体,通过注入平等、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经过创造性转换,培塑新的个人修身原则、日常行为礼仪、服制、重大活动礼制、乡规民约等礼制细则,从而使礼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礼能够培养人的恭敬心,是修身的重要路径,能为社会树立符合道德理性的伦理规范。(www.daowen.com)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落脚点在于讲清楚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活力,就是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伴随着前无古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正前所未有地生发、增强、深化,最终会升华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