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弟子与儒学的形成和传播-儒家文化的传承运载

孔子弟子与儒学的形成和传播-儒家文化的传承运载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8]由新出土文献的分布亦可见孔子弟子对早期儒学的传播情况。实际早在孔子在时,由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共同努力,儒学已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发展。楚地如此,则孔子儒学必亦在中原各国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孔子弟子受学孔子,自系孔子儒学向下流传的过程。

孔子弟子与儒学的形成和传播-儒家文化的传承运载

由于资料限制,加之受疑古思潮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界对早期儒学的研究集中于“孔子孟子荀子”这一线三段,而忽略了孔子与孟、荀之间的孔子弟子即所谓七十子。他们当年与孔子亲密相处,亲聆孔子讲业,更与其师往复讨论,共同构成最早的儒家学派。同时,孔子的弟子积极记录孔子之讲论并于孔子去世后加以集中整理、纂辑,对孔子儒学发展的历史意义难于估量。[33]百年来对七十子研究的缺位,恐怕是孔子儒学研究中一个最重要的断层。[34]

新近问世的大量地下文献,尤其是郭店简、上博简中直接与七十子相关的简篇,引发了七十子之学的新生。如李学勤先生很早就指出,郭店竹简“内涵尚多,其间儒家典籍的重要性绝不低于道家的《老子》。我认为,简中的一部分是《子思子》,即孔子之孙孔伋一系的作品,这些简的发现对于学术史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5]。庞朴先生称誉郭店竹简为“孔孟之间”,高度评价其对七十子研究特别是子思研究的价值及其思想史意义。[36]完全可以说,新出土文献为七十子研究增添了必要的新材料,为这一研究的发展前进提供了重要动力。此外,新出土文献“激活”了《孔子家语》《礼记》《大戴礼记》中大量关于七十子的传世材料,这对孔门弟子的研究当然也具有重大意义。

在可利用新出土文献的条件下,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孔子的弟子展开专门研究,并特别期强调了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分化、成派的问题,也就是所谓“儒分为八”的问题。[37]事实上,“儒分为八”未必意味着针锋相对的斗争,它反映的更多应该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分散各地,在不同环境、背景下,对孔子儒学进行传播、发展的新样态。[38]

由新出土文献的分布亦可见孔子弟子对早期儒学的传播情况。实际早在孔子在时,由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共同努力,儒学已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发展。[39]与此同时,南方楚国也已开始密切关注孔子儒学。《史记·孔子世家》载,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此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此事虽受到陈蔡大夫的阻挠而未行,但不久之后,楚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尽管最终也被令尹子西劝止,但楚国君臣对孔子儒学的重视确然无疑。值得注意的是,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记载,孔子弟子中已有数位楚人,表明其时儒学已在楚地传播。楚地如此,则孔子儒学必亦在中原各国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

孔子弟子受学孔子,自系孔子儒学向下流传的过程。而战国时期的孔子儒学的广泛传播,既源于孔子学说自身,又与孔子弟子的奔波、努力密不可分。由孔子到其弟子,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而言,孔子儒学都经历了一个重要而艰巨的发展阶段,初步展现出旺盛、深厚、坚韧的生命力。我们由此瞻望中古时期儒学与道家、佛教的论辩、交融,以至宋明新儒学之形成,才能理解儒学何以能在斗争中吸收其他学说之长,并在新时代形成新样态,展示出别样的风采。明乎此,乘着“四个讲清楚”的春风,面对今日世界文明的冲突、交融,吾国人自应更具自信、开放的心态,坦然走向明天。

【注释】

[1]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四个讲清楚”。此次则系再次强调要求。

[2]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271页。

[3]参看杨朝明《可叹的“‘空夫子’时代”——顾颉刚〈孔子研究讲义按语〉读后》,见《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409~415页。

[4]分见李学勤《导论:走出疑古时代》,见《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4~11页;李学勤《对古书的反思》,见《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1页。

[5]〔德〕卡尔·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6]参见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5页。

[7]参见张京华《余论 中国何来轴心时代?》,见《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3~470页。

[8]参见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6~17页;顾颉刚《自述整理中国历史意见书》,见《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

[9]此说较早发端于西哲黑格尔,见黑格尔著、贺麟与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9页。而民国学者多有与其同调者,参见顾颉刚著、王煦华整理《孔子研究讲义按语》(见《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7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及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孔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7~276页)。

[10]参看李济《安阳》,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华书局2009年版;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前引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王宇信、王震中等《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参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载《考古》2004年第2期,第3~6页。

[13]参见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见《考古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242页。

[1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序》,见《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15]参见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360~362页。

[17]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4页。(www.daowen.com)

[18][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六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04页。

[19]参见杨朝明《代前言:〈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研究》,见《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

[20]参见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21]钱穆:《国学概论》,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页。

[22]金景芳:《孔子与六经》,载《孔子研究》1986年第1期,第15~25页。

[23]参见廖名春《帛书〈要〉试释》,见《帛书〈周易〉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1~119页。

[24]李学勤:《孔子与〈周易〉》,见《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8页。

[2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168页。

[26]参见杨朝明《代前言:〈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研究》,见《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

[27]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见谢维扬、房鑫亮总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39页。

[28]参见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175页;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132页。

[29]杨朝明主编:《论语诠解》,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142页。

[30]参见李学勤《清华简对学术史研究的贡献》,见《初识清华简》,中西书局2013年版,第145页。

[31]黄怀信:《由清华简〈尹诰〉看〈古文尚书〉》,载《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66~69页。

[32]杨善群:《清华简〈说命〉考论》,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67~71页。

[33]参见杨朝明《孔门师徒与原始儒家学派的构成》,载《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杨朝明《代前言:〈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研究》,见《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

[34]参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35]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载《文物天地》1998年第2期,第28~30页。

[36]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第88~95页。

[37]参见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颜炳罡《“儒分为八”的再审视》,见《儒林》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早期儒学多元嬗变的学术史考察》,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38]参见杨朝明《孔门师徒与原始儒家学派的构成》,载《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

[39]参见杨朝明《孔门师徒与原始儒家学派的构成》,载《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