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家文化:包容、开放、变通

儒家文化:包容、开放、变通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保存中华民族特有的标志,就是捍卫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家园。“中”成为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家与家之间、个人身心之间等复杂关系最基本的方式和方法。这是由中华文化特有的生命气质和秉性决定的。其一,中华文化有着任何一种文明都无法相比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其二,中华文化的“时中”“唯变所适”的变通精神是中华文化不断走向新生的思想支撑。

儒家文化:包容、开放、变通

文化是民族的徽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曾指出:“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在全球化的时代里,不同的人民和国家都想回答人类面临的最基本问题:我们到底是谁?人们以族谱、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和制度自我界定,使文化成为一个民族之所以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没有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不珍爱、不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把固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本民族延续的立国之本、发展之基。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欲要亡其国,必先去其史;欲要亡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纵观数千年人类发展的历史,一些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并不是这些民族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传人或后代了,而是他们固有的文化消失了或被其他文化取代了,是其民族徽记消失了。当今世界之争,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更是深层的价值观、语言、文化等软实力的较量,是一场精神领域、心灵空间的争夺战。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保存中华民族特有的标志,就是捍卫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家园。

中国之所以称为中国在于她姓“中”。“中”体现的不是空间意义上的中间、中央,而是对“恰到好处”的信守和对“无过无不及”等“适度”原则的追求。“中”是中华民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中华文化最根源的观念之一。《尚书·大禹谟》表明:舜、禹权力授受之际,舜反复叮咛告诫禹的,不过是“允执厥中”四字而已。“允执厥中”即牢牢把握住中道的原则,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一原则,那你的天命(执政根据)就丧失了。“中”成为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家与家之间、个人身心之间等复杂关系最基本的方式和方法。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中”这一思想方法和处事原则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将其推至极高明之境。“中庸之道”成为儒家的重要特征,“时中”成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共同追求,“中和”成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共同理想。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曾指出,与印度文明的分裂与间断相反,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与连续,中国人在其整个的历史上保持着同一种族和统一文化。许许多多文明古国的文化或消亡了,或间断了,或文化创造的主体与文化的传承者分离了,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罗马古印度等。中华文化与其他古文明一样,同样多次经历游牧民族或其他外族文明的入侵,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游牧民族或其他外来民族的习俗与文化,而是入侵者往往被中国化。中华文化如同长江大河,历经劫难,至今绵延不绝,依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何以哉?这是由中华文化特有的生命气质和秉性决定的。(www.daowen.com)

这种特有的生命气质与秉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中华文化有着任何一种文明都无法相比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华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而是善于学习的文化。以我为主,汲取其他民族文化之所长,将其内化于中华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之所以长久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一向秉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以“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胸怀,既造就了许许多多舍身求法于异域的虔诚志士,也造就了不辞千辛万苦寻求真理于他邦之仁人,融外来文化于中华文化有机体之中,从而使中华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宋明理学就是中华文化打通儒释道三教之壁垒、消化和吸收印度佛学的结果。其二,中华文化的“时中”“唯变所适”的变通精神是中华文化不断走向新生的思想支撑。中华文化不是保守的、封闭的文化系统,而是开放的、不断开向新生的文化系统。中华文化一向主张“与时偕行”“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中华文化之所以长久的另一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