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慎食物了有毒的植物,只要食用量不大,往往不会有很大的危险。而如果不小心吃了毒蘑菇,那可就不一样了。所以一定要认清什么是毒蘑菇。
在民间有很多鉴别毒蘑菇的方法,采食蘑菇要特别注意识别毒蘑。民间对于识别毒蘑和可食蘑有许多说法。
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二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和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三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四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五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和恶腥等味。
六是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七是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八是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则有毒。
这些方法对于鉴别毒蘑菇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但并非完全可靠。所以对于没有长期野外生活经验的人来说,这些方法并不能作为是否食用蘑菇的决定性标准。我国的毒蘑菇约有80余种,但有毒致命的毒蘑并不很多。以下是几种剧毒蘑菇,牢记它们便可远离危险。
»1.毒伞
毒伞也叫绿帽菌、蒜叶菌和鬼笔鹅膏等。毒伞产于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6~9月在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毒伞为极毒蘑菇,含毒伞肽和毒肽,损害肝、肾、心、肺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发病慢,潜伏期数小时至1天,病死率高。
毒伞菌盖宽3~11厘米,表面具光泽,有不明显的放射状隐条纹,棕褐色、烟灰褐色和暗绿色等,有时稍粘。菌肉为白色。菌褶为白色稍密。菌柄为白色,呈圆柱形,脆,空心,光滑或有细毛,有时有花纹,基部膨大,长5~18厘米,粗0.6~2厘米。菌环白色膜质,生菌柄上部,下垂,环上有纵条纹。菌柄基部的菌托大型苞状,白色。孢子近球形或卵圆形。
»2.致命白毒伞
致命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白色,菌体幼时为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多产于吉林、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四川和广西等地。剧毒,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菌体幼时呈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白色。菌盖直径4~7厘米,凸镜形至平展形,白色,但中部呈奶油色。菌肉白色。菌褶呈白色至近白色,较密。菌柄长7~9厘米,粗0.5~1厘米,近圆柱形或略向上收细,呈白至近白色,基部膨大,近球形。菌环生于菌柄顶部或近顶部,薄,膜质,白色,不活动或在菌盖张开时从菌柄撕离。菌托肥厚呈苞状。菌托薄,膜质,内外表面呈白色。
»3.毒粉褶菌
毒粉褶菌,又称土生红褶菇、内绿菌。子实体较大,菌盖一般呈污白色,直径可达20厘米,初期呈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边缘波状,常开裂,表面有丝光,呈污白色至黄白色,有时带黄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老后至粉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弯生,稍稀,边缘近波状,长短不一。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较粗壮,长9~11厘米,粗1.5~3.8厘米,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有纵条纹,基部有时膨大。
毒粉褶菌产于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河南和台湾,夏秋季在混交林地往往大量成群或成丛生长,有时单个生长。此种中毒后,潜伏期约半小时。发病后出现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跳减慢、呼吸困难、尿中带血。
»4.鳞柄白毒伞
鳞柄白毒伞,菌体白色,菌盖中央略微突起,菌柄有鳞片。菌盖宽6~15厘米,圆锥形至钟形,后平展,中央凸起,湿时表面有粘性,干时有光泽,有时中央略带黄色,光滑。菌肉为白色。菌褶白色,离生,密。菌柄长8~14厘米、粗1~1.2厘米,白色,有显著鳞片、近柱形。基部膨大呈球状。菌环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下垂,不易脱落。菌托呈白色,苞状。孢子呈白色,孢子近球形,无色,平滑。(www.daowen.com)
鳞柄白毒伞多分布在湿润的山林之中,产于吉林、广东、北京和四川等地。夏秋季在板栗树下,或杂木林中地上单独或散开生长。此菌被称做“致命小天使”。其毒性很强,含有毒肽及毒伞肽毒素,曾在北京和四川等地发生过中毒事例,死亡率很高。
»5.哈蟆菌
哈蟆菌又称毒蝇鹅膏菌、捕蝇菌、毒蝇菌和毒蝇伞。分布于中国的黑龙江、吉林、四川、西藏和云南等地。与云杉、冷杉、落叶松、松、黄杉、桦、山毛榉、栎和杨等树木形成菌根。哈蟆菌子实体较大。菌盖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呈鲜红色或橘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菌肉白色,靠近盖表皮处呈红色。菌柄较长,直立,纯白,表面常有细小鳞。此蘑菇因可以毒杀苍蝇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蝇碱、毒蝇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伞素等。误食后约6小时以内发病,产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牙关紧闭,头晕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状。使用阿托品疗效良好。
»6.秋盔孢伞
秋盔孢伞又称焦脚菌、秋生鳞耳。柄下部为黑褐色,木生。多产于四川、山西、新疆、甘肃、贵州和西藏等地。秋季群生或丛生在阴湿的林中腐木上。
秋盔孢伞子实体小。菌盖直径1.3~4.5厘米,半球形、钟形至扁平部凸起,初期呈污黄色,后呈黄褐色,中部色深,边缘具有不明显的细条棱,湿润时黏。菌肉淡褐色。菌褶较密,直生,初期黄色,后变黄褐,长短不一。菌柄上部呈黄色,下部呈黑褐色,长5.4~8.3厘米,粗0.3~0.7厘米,空心。
中毒后出现头晕、头痛、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泻、发冷、舌头及手脚发麻或脱水、便血、鼻腔出血、黄胆、肝大、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瞳孔放大、严重者吐血、烦躁不安、谵语,病者多死于肝昏迷或休克。此种中毒死亡率比较高。
»7.褐鳞小伞
褐鳞小伞,菌体小,菌盖表面密集有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菌盖初期呈扁半球形,开伞后平展,中部稍凸起,直径1~4厘米左右。表面有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尤其中部较多,往往呈环带状排列。菌肉呈白色。菌褶白色或带污黄,离生,较密,不等长。菌柄细弱,长2~6厘米,粗0.3~0.7厘米,白色稍带粉红色,内部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环白色,小而易脱落,生柄之上部。
褐鳞小伞多产于北京、河北、江苏、云南、青海和西藏等地,春至秋季单生或群生于草地上或竹林内。子实体虽小,但毒性很强,含有毒肽及毒伞肽类毒素。曾在上海、天津和河北等地区发生中毒事例。发病初期多为急性胃肠炎,而后期出现烦躁不安、昏迷、抽风、巩膜黄染、皮下出血和肝脏肿大等,抢救不及时,则休克而死亡,必须在中毒早期,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
»8.包脚黑褶伞
包脚黑褶伞,即黑包脚伞,产于青海、河北、新疆和西藏等地区。夏秋季生阔叶林缘地上或草地、公园中,单生或散生。
包脚黑褶伞子实体较大,白色至污白色,柄有菌托。菌盖扁半球形至近平展,直径7~13厘米,可达16厘米,表面为白色后带淡黄色,比较平滑。菌肉为白色。菌褶稠密,离生,初期粉红色后变黑褐色,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可达13厘米,基部膨大,直径可达4~6厘米。菌托肥大,边缘呈锯齿状。
中毒后一般发病慢,潜伏期6小时以上,最长可达42小时,主要表现恶心、呕吐、腹泻及便血。有的出现发烧、瞳孔散大等。严重者出现急性肝炎、黄疸等,甚至死亡。
»9.残托斑毒伞
残托斑毒伞首次发现于广西平乐地区,后来在贵州、云南、福建等地区也有发现。夏季在马尾松林地上成群生长。子实体中等大。毒素不明,中毒死亡率高。另外苍蝇对此菌敏感,毒死很快。
菌盖直径可达3~9.5厘米,初期扁半球形,后平展,菌盖表面呈浅褐色至棕褐色,中央色更深,散布有白色至污白色角锥状鳞片,边缘稍有内卷而具有较明显的条纹,甚至开裂。菌肉呈白色。菌褶呈白色,离生,较密,不等长。菌柄呈白色,表面光滑,长3~11厘米,粗1~1.7厘米,圆柱形,内部实心,基部膨大,菌托只残留痕迹或小数角形颗粒。菌环膜质,生于柄的中下部。
»10.鹿花菌
鹿花菌,又名鹿花蕈或河豚菌,是鹿花菌属下的假羊肚菌,菌盖是红褐色,后变为咖啡褐色,扭曲呈脑状。多鹿花菌产于黑龙江和云南等省,春秋季生在地上。它们生长在针叶林的沙质土壤,于春天及初夏长成。食用未处理的鹿花菌可以致命,中毒的症状在食用后几小时出现呕吐及腹泻,接着是头昏、昏睡及头痛。严重的可以导致谵妄及昏迷,5~7日后可能会死亡。
总之,只要是不能确定安全的蘑菇都不要食用。误食毒蘑后要尽快排毒,可用温盐水灌肠导泻,对中毒后不呕吐的人,还要饮大量稀盐水或用手指按咽喉引起呕吐,用1%的盐水或浓茶水反复洗胃,以免机体继续吸收毒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