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季让二胡艺术研究:独到贡献与发展

张季让二胡艺术研究:独到贡献与发展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季让先生在当代二胡发展过程中的独到贡献主要体现在演奏技法的创新、练习曲旋律化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张季让先生在二胡技巧创新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借鉴小提琴演奏方法将跳弓、变格移指等演奏技巧首先创造性地用于二胡教学实践中。张季让认为这种换把方法对于二胡演奏技术的发展是有相当价值的,值得研究和提倡。从这些学生的卓越成就中足见张季让先生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张季让二胡艺术研究:独到贡献与发展

张季让先生在当代二胡发展过程中的独到贡献主要体现在演奏技法的创新练习曲旋律化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

张季让先生在二胡技巧创新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借鉴小提琴演奏方法将跳弓、变格移指等演奏技巧首先创造性地用于二胡教学实践中。如在其编写的二胡教材《二胡基本练习曲150首》“演奏法浅说”中就详细说明了二胡跳弓的演奏方法,并具体说明演奏内弦和外弦时手指的不同着力点及手臂的用力感觉以及慢跳和快跳时的不同动作要点。除对跳弓的理论说明外,张季让先生还在练习曲教材的高级部分专门编写了跳弓专项练习曲。此外,其代表作《溜冰舞曲》的快板部分也采用了跳弓的演奏方法。人们关于跳弓的较早认识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初,王国潼先生在“上海之春”二胡比赛中演奏的《三门峡畅想曲》和《豫北叙事曲》,其中的快板部分就运用了快弓及跳弓,加之王国潼先生娴熟的演奏,对于二胡快速技巧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然而,从时间上来看,正如陈宝田先生在其文章中所言:“这毕竟距张季让先生演示的跳弓相隔八年之遥。”

变格移指是张季让先生很早提出的不同于传统换把方式的新的换把方法,即我们今天常用的“新把位”换把方法。张季让先生在《二胡基本练习曲150首》“演奏法浅说”中详细阐述了“变革移把”的定义及演奏方法,并以刘天华先生的二胡曲为例说明变革移把在演奏过程中的方便之处,同时还列举了其他一些二胡曲目,指明其中都用到“变革移指”的换把方法。张季让认为这种换把方法对于二胡演奏技术的发展是有相当价值的,值得研究和提倡。在其练习曲教材中的高级部分,他所编写的变革移指单项训练几乎占了一半。先生还将变革移指与其他技巧融合到一起,使变革移指练习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加了技术难度。张韶、汤良德于1973年编著出版的《二胡演奏法》一书中提出“新把位”,书中定义的新把位比张季让提出的“变革移指”晚了十几年,由此推断,张季让先生是最早将“新把位”定义化并编写专门练习曲进行单项训练的。(www.daowen.com)

标题型练习曲是张季让先生在二胡练习曲编写方面的突出特征,即将练习曲音乐化、旋律化,这也是张季让先生在编写练习曲教材时努力追求的方向,从其“二胡练习曲(中级)修改意见真迹”中足以发现他对于技术与艺术自然融合的苦思与斟酌。在《二胡基本练习曲150首》中,初、中、高三个级别均有一定比例的带有标题性的练习曲,如初级中一首标题为《小黑熊》的练习曲,这是一首十六分音符连弓与八分音符顿弓相结合的初级练习曲,作者在曲后提示以圆滑音描绘小黑熊直立走路,以连顿音描绘它蹦跳时愉快风趣的舞蹈姿态。还有中级的短弓练习《打夯歌》,全曲以“xxxxx”节奏型贯穿始终,充满了劳动时的力量感和律动感。连顿弓练习曲《足尖舞》则以快速连顿弓所奏成的音响效果来描绘足尖舞的姿态。高级部分的跳把练习《蚂蚱》,跳弓练习《雨》等,这些带有标题的练习曲都巧妙地将技巧训练与音乐形象完美融合,大大增强了演奏者的练习兴趣,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变得生动而形象。

张季让先生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体现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复合型人才是指“以一种专业为主,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为辅,具有多种能力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二胡复合型人才主要指集演奏、教学、创作、理论研究于一身的全能人才。张季让先生就是一个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其二胡艺术涉及二胡教学、音乐创作、器乐演奏、理论研究、器乐改革等,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先生尤其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挥,进而成为一专多能的甚至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在其所教授的学生中较为突出的有张慧元、王沛纶和时乐濛。张慧元在二胡理论研究方面卓有建树,被称为“二胡理论建设的先行者”;王沛纶编撰的《音乐词典》曾被称为“中国第一本音乐词典”;时乐濛因创作了众多革命歌曲,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曲家”称号。从这些学生的卓越成就中足见张季让先生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